基層社會治理:推動自治、法治、德治融合

比如針對婚喪嫁娶的鋪張浪費和攀比問題,桐鄉市推出了“文明評判+村規民約”組合拳,讓群眾自己制定、評判酒席標準,解綁了群眾的“面子債”,剎住了鄉里攀比之風,形成了良好的治理秩序

責任編輯:陳斌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農健/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8月23日《南方周末》)

比如針對婚喪嫁娶的鋪張浪費和攀比問題,桐鄉市推出了“文明評判+村規民約”組合拳,讓群眾自己制定、評判酒席標準,解綁了群眾的“面子債”,剎住了鄉里攀比之風,形成了良好的治理秩序

以村民(居民)自治為內容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中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鶎尤罕娮灾沃贫劝l端于城市,經過艱難且曲折的探索后,于1982年被寫入憲法,成為國家根本大法規定的正式制度。199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標志著中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正式建立。但在村民(居民)自治制度的具體實施中,過去我們多將之理解為民主選舉,而較少關注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就此而論,村民(居民)自治制度存在較多不足、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中共十九大針對基層社會治理,在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這三種治理方式的內涵和相互關系是什么,值得仔細探討?;卮鹆诉@個問題,就可以將三者更好地結合以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的有效性。

基層自治的邊界

基層自治指基層社會的大部分公共事務依托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村民監事會等組織形式,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基層協商格局,坐實民眾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

這是國家法定的、以村民權利為本位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基層社會治理的根本目標和“源頭活水”?;鶎蛹仁钱a生利益沖突和社會矛盾的“源頭”,也是協調利益關系和疏導社會矛盾的“茬口”,社會問題復雜多變,因此,處理基層公共事務主要靠基層自治,這是憲法規定,也是基層社會的現實要求。

當前,我們迫切需要擴大基層群眾自治的范圍,不僅要民主選舉,而且包括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以及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高。如此,才能實現高質量、高水平的基層自治。

比如從2013年起就開始進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建設實踐的浙江桐鄉市,就按照“費隨事轉、權隨責走”的原則,梳理出基層群眾自治組織“需依法履行的36項事項”和“需協助政府工作的40項事項”兩份清單,劃清“行政權力”與“自治權利”界限,推動了基層自治組織職能回歸。

要注意的是,基層社會自治必須要有邊界,其一是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其二必須在法治框架內進行。

自治與法治、德治相互貫通

法治之于基層社會治理的意義,不僅僅是指依據法律條文調節社會關系,更重要的是指法的精神,是包括村規民約在內的一整套規則體系。

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里說,并非所有的風俗習慣都需要法定化。人類受多種事務的支配,包括氣候、宗教、法律、施政原則、先例、習俗習慣等,這些社會規范就形成了一種“一般精神”。正是這種一般精神形成了一個民族的內在性格和文化傳統,它往往可以左右成文法的實施效果。風俗和習慣是民族一般精神的重要載體,法律是立法者創立的特殊、精密的制度,兩者共同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直接而重要的影響。孟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柴穎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