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億條個人信息被竊!教你如何防中招
以往,個人信息的泄露或者是由用戶自身導致的,或者是互聯網企業的數據被盜取。通過運營商渠道劫持獲取個人信息,是很新穎的身份盜竊方式。作為互聯網用戶的我們,只要一些額外的努力,就能大幅度降低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
責任編輯:聶寒非
以往,個人信息的泄露或者是由用戶自身導致的,或者是互聯網企業的數據被盜取。通過運營商渠道劫持獲取個人信息,是很新穎的身份盜竊方式。作為互聯網用戶的我們,只要一些額外的努力,就能大幅度降低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
發現自己的微博上莫名其妙關注了些博主?發現自己的淘寶上多了些奇怪的好友?你的賬號密碼等等個人信息可能泄露了。
在網絡上,個人資料泄露事件正變得越來越常見。紹興警方最近破獲一起史上最大個人信息盜竊案,涉及到的個人信息多達30億條。不過,更可怕的是,這次盜竊案和常見的身份盜竊案不同,是從更上游的地方獲取了我們的個人信息——是從網絡運營商那里。
如果把訪問網站的過程想象成一趟坐火車的旅行,那么網絡運營商就是鐵路公司。在互聯網上有大大小小的站點,離我們家里最近的網絡運營商是始發站,要訪問的網站是終點站,路上還會經過許多大大小小的車站。在這些車站之間時刻都有列車在往返奔馳,運送的貨物就是大大小小的信息包;其中一些信息包里,放著我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