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師范生十年:惠及中西部,難惠及農村
十年來,免費師范生畢業履約7萬人,其中90%到中西部省份中小學任教。優質的師資資源,向中西部地區大幅傾斜。
責任編輯:蘇永通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1年2月19日,河南省第一屆免費師范生招聘會舉行。
(本文首發于2018年8月30日《南方周末》)
十年來,免費師范生畢業履約7萬人,其中90%到中西部省份中小學任教。優質的師資資源,向中西部地區大幅傾斜。
很多免費師范生回到中西部,被省會或大城市“截流”了;“大多數免費師范生都未能履行到農村支教兩年的約定”。
政策在落實中側重對培養時期的扶助,缺乏對就業時期的跟進支持。學者建議建立專項補貼,鼓勵畢業生下基層、下農村。
2018年8月10日,教育部頒布《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公費教育實施辦法》,將“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調整為“師范生公費教育政策”。
此前,免費師范生政策實施了整整十年。來自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西南大學等6所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的畢業生,大量輸往中西部地區。
據教育部統計,從2007年至2017年,國家通過實施免費師范生政策已累計招收學生10.1萬人,在校就讀3.1萬人,畢業履約7萬人,其中90%到中西部省份中小學任教。
“無論是實施義務教育制度,還是扶貧攻堅戰略,免費師范生政策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教育部相關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
免費師范生政策的實施,使得優質教師資源在全國層面的分配更為均衡。但另一方面,優秀師資難以下沉到基層和農村、違約等問題也時有出現。華南師范大學教育學教授陳先哲認為,“免費師范生政策發展到了一個瓶頸期。”
新政的最大變化是,履約任教服務期由10年縮短為6年。制度的設計細節更凸顯人性化色彩。但在受訪專家看來,現行政策仍有調整空間,除了一紙協議的約束,還要關注激勵機制和后期保障,“制度層面的設計要敢于直面現實問題”。
回城多,下鄉少
“我們班里二十多個人,除了兩個違約沒當老師。其他當老師也都是在生源所在省份的首府(省會),最次(也得是)城市。”北京師范大學的2011級免費師范畢業生李萍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出生于四川農村的李萍,本科畢業后到資陽市的一所中學任教。但她早已打算好,以后還得往成都走。
每一位免費師范生,都要與生源地所在省份教育廳、所攻讀的師范院校簽訂一份三方協議書。免費師范生可免交大學本科四年的學費和住宿費,每個月還有600元補貼(一年發10個月);但約束也白紙黑字寫得明明白白:畢業后師范生必須回到生源所在地從事中小學教育10年以上。
李萍履行了約定,畢業后回到四川工作,不過,是回到了城市里。這種情況,在免費師范生制度啟動之初,就已出現。
據《人民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