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納粹主義 歐洲治理的新難題
德國馬堡大學政治學教授庫納爾在上世紀90年代就注意到,新納粹主義已出現以合法手段參與政治的新苗頭。
責任編輯:于冬
當地時間2018年7月11日,被德國媒體稱為“二戰后德國涉及右翼恐怖組織影響最重大的刑事案件”塵埃落定,德國新納粹恐怖組織“地下國社”(NSU)頭目貝亞特·切佩被判處終身監禁。
(本文首發于2018年8月30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從“街頭犯罪”到“登堂入室” 新納粹主義成為歐洲治理的新難題》)
來自利益受損家庭的青少年群體,最容易淪為街頭暴力的主角,成為極右翼黨派的追隨者,這與戰后德國前兩次新納粹主義泛濫如出一轍。
除公開或隱蔽地從事暴力活動之外,德國馬堡大學政治學教授庫納爾在上世紀90年代就注意到,新納粹主義已出現以合法手段參與政治的新苗頭。
身著迷彩衣褲,腳蹬戰地靴,以挑釁的眼光注視著行人,三五成群地游蕩在城市火車站等公共場所。
對于這群臭名昭著的“光頭黨”,普通人往往敢怒不敢言。歐洲各國政府多年來普遍認為,新納粹組織只不過是烏合之眾,它們組織渙散,并未形成統一的綱領和行動。
2018年8月18日,統一穿著白色或黑色上衣,包括“光頭黨”成員在內的六百多名德國極右翼分子走上街頭,他們高舉“第三帝國”旗幟,以紀念納粹分子魯道夫·赫斯去世31周年。
“一種‘體制化的納粹地下網絡’已存在于我們的社會之中。”德國左翼黨內政事務發言人葉爾普克憂心忡忡,她指責政府并沒有加大對極右翼犯罪的打擊力度。
猶如蔓延的瘟疫,新納粹主義在歐洲各國悄然崛起,并從“街頭犯罪”登入現代政治的殿堂。
一種“體制化的納粹地下網絡”
“光頭黨”是研究歐洲新納粹組織的首選案例。最初,“光頭黨”只是對外國人目標進行拳打腳踢,繼而用石塊、燃燒瓶襲擊難民營地,逐漸發展到在猶太人紀念碑下安裝爆炸物。
對于“光頭黨”的流氓行徑,德國政府也通常以普通治安案件來處理,直到接連發生“科隆爆炸案”。
2004年6月9日下午4時許,一聲巨響,科隆市最繁華的米爾海姆街區瞬間淪為人間地獄。刺鼻的煙霧中,行人邊哭喊邊奔逃,躺在血泊中的傷者則痛苦地發出呻吟聲,爆炸現場散落著許多鐵釘,足有手指粗。警方據此得出結論,該爆炸由一枚自制炸彈觸發,并填充有大量鐵釘以增加殺傷力。
科隆是土耳其人和庫爾德人最主要的聚集地,而發生爆恐案的米爾海姆街區素有“小伊斯坦布爾”之稱,道路兩側大多是土耳其人開設的商鋪,一樓商鋪之上正是土耳其人的居所。
警方還發現,該爆炸的作案手法與襲擊目標群體,與2001年的科隆另一起爆炸案如出一轍,警方調動四百多名刑偵人員組成專案組卻勞而無功。
直至2012年11月,兩名犯罪分子搶劫一家銀行失敗后遭警察追擊,無路可逃時選擇在愛森納赫市一條馬路旁引爆房車自殺。數天后,一名中年女性走進耶拿市警察局自首,“我就是你們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