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租公寓,杠桿上的生意
長租公寓一方面與房東簽長租,但卻月付租金;另一方面,長租公寓利用金融機構向租客放貸。
責任編輯:馮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8年7月12日,上海,鏈家自如海燕計劃地鐵廣告。
(本文首發于2018年8月30日《南方周末》)
長租公寓為自己截流出一個資金池。一方面,長租公寓與房東簽長租,但卻月付房東租金;另一方面,長租公寓利用金融機構向租客放貸,一次性從金融機構回收未來幾年的房租。
自如模式至少存在兩個問題,一是長租公寓變身類金融機構后,是否應該按照金融機構的標準,由銀監會進行監管;另外一個是自如通過ABS融資后的投入方向,是否應該有所限制。
鼎家、愛公寓等長租公寓的相繼倒下,揭穿了一個秘密——傳統的房屋中介已經插上了金融的翅膀。
長租公寓,自2017年起在“租購并舉”的號召下如火如荼發展起來。一時間,房地產公司、中介、酒店以及各種創業公司紛紛涌入,跑馬圈地。
在擴張的渴望與盈利的驅使之下,它們不約而同選擇與資本合作,通過房租貸、資產證券化等各種方式,為自己增加杠桿。
然而,當房屋中介變身類金融機構以后,誰來監管?
背上房租貸
租房貸款,對于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蹊蹺的是,很多時候,他們選擇租房貸,并不是由于缺錢,而是中介的督促。
“租房簽約的時候,中介讓我關注一個公眾號付款,我當時并不知道這是貸款。”剛到上海的柳生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柳生今年22歲,2018年4月底剛到上海,就與朋友一起,在找房當天就租到了房子、簽了約。中介是一家叫微舍的長租公寓,簽約時中介告訴他,今后就用一個名叫“蘑菇租房”的App交水電氣費,另一個App“巴樂兔”是給房東打房租的,還要關注一個微信公眾號“印花分期”來付款。
多位上海的受訪者反映,他們在租房時也都用到了上述幾款App。租房市場儼然已經衍生出一批為長租公寓服務的服務商。
在中介的催促下,這位男生用身份證登錄、綁定銀行卡、又拿著身份證拍照上傳,很快租房手續就辦妥了。
“和我之前在深圳租房不一樣,可能上海就是這樣的。”他沒多想。在租房貸款成為社會熱點后,他重新翻出當時的合同,才發現合同上有貸款。他一共貸了1.98萬元。
不獨微舍如此。一位女生對上海本地媒體“周到”爆料一家名叫青客的長租公寓。她在青客工作人員的說服下,辦了一筆26個月分期付款的銀行信用卡,每個月給銀行還錢。她的租房協議上寫道“一次性支付26個月租金為VIP會員,享受VIP會員補貼200元/月”,協議還強調“任何原因無法通過會員銀行分期審核的,即為普通會員”。
這位剛畢業一年多的女孩,以為去銀行辦分期只是一種支付租金的方式,并沒有意識到從此欠了銀行26個月房租,而這筆錢已經由銀行一次性給到了青客。
一位青客的前員工在“知乎”爆料,所有想要辦理“會員價”押二付一的客戶,必須強制辦理浦發銀行信用卡分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