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有了節目可能會錄垮的后怕” 原創綜藝《幻樂之城》的新嘗試
直到第四期,帶著“王菲內地綜藝首秀”光環的原創綜藝節目《幻樂之城》才真正迎來一次話題高潮。
責任編輯:宋宇 邢人儼
原創綜藝《幻樂之城》以戲劇、舞臺劇、音樂劇為主要表演形式,在沉浸式的實景舞臺上,明星與導演搭檔共同完成音樂故事短片。每一部作品播出時,都會打上“實時演出畫面,無后期剪輯”的字幕,以說明節目“所見即所拍”。
(本文首發于2018年8月30日《南方周末》)
直到第四期,帶著“王菲內地綜藝首秀”光環的原創綜藝節目《幻樂之城》才真正迎來一次話題高潮。
高潮制造者是王菲和女兒竇靖童。竇靖童與好友、獨立影像導演麥子共同創作了八分鐘的音樂“微電影”《幻月》。舞臺背后,她要在一個臨時搭建的電影棚內,實時完成八分鐘的表演和演唱。沒有后期剪輯,失誤也不能重來。
竇靖童談過《幻月》的來歷。“我21歲,真的沒有太多想要說的。但我也有年輕人的那種迷茫,迷茫與虛妄、向往的一種交錯。”交流之后,她與麥子形成共識,要給觀眾制造一個夢境。她們最初的設想是,竇靖童在玩游戲,游戲中一次次回到原點,再來一次,就像人生的循環往復。
竇靖童覺得創意缺乏靈魂,后來有朋友貢獻了主意。民間童話《猴子撈月》講猴子撈不存在的東西,明知不存在,卻非常向往。她們將《猴子撈月》的概念放進《幻月》,只不過玩的是“打怪”。竇靖童的夢里常出現一個黑影,她總也打不過對方,那就讓她在這部作品里獲得勝利。
麥子提前半個月來到《幻樂之城》錄制現場,搭建舞臺,預錄視頻素材。預錄時,棚內立起14塊電子顯示屏,每塊都出現竇靖童的影像,她要做十組不同的表演。麥子了解竇靖童,她不是演員,表演對她來說是困難的,但只要把她放進音樂里,她的表現就立刻不一樣了,非常自然。“我希望做一部很像她的作品,她不需要扮演別人,她只需要做自己。”麥子說。
排練時,《幻月》充滿了“垮掉”的風險。全片有多達24個音樂節點,竇靖童需要踩點換場,只能依靠自身記憶,現場工作人員不能喊叫提示她,否則演出會穿幫;傳輸信號也故障不斷,一個環節出錯,就如多米諾骨牌,可能全盤皆輸。
在第四期節目中,竇靖童作為明星嘉賓與導演麥子共同實時完成了音樂“微電影”《幻月》。作為節目“體驗官”,王菲與女兒同臺,掀起了當期節目高潮。
演出正式開始。一塊巨幕升起,露出閃光的“時光隧道“。隧道將《幻樂之城》分割成兩個現場,觀眾看到的是舞臺和巨幕,看不到隧道背后一個六千多平方米的電影拍攝空間。演員在后臺表演,現場觀眾通過巨幕觀看實時演出畫面。待竇靖童和導演麥子攜手走過時光隧道,巨幕才降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柴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