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日產“來電” 70歲的電動化技術和剛下線的首輛純電動車

日產進入中國前,剛結束原定三年的“日產復興計劃”。危機重重的日產提前一年“復活”,重煥生機。“180計劃”緊跟著推出,1代表銷售量增加100萬輛,8代表利潤率實現8%,0代表有息貸款數量——據日產透露,中國是該計劃中重要的一環。

2002年,日產啟動與東風高達168億元的全面合資項目,正式進入中國。這一年,我國轎車、客車和貨車的產量統統突破100萬量,同比增長38.8%。中國的發展速度給日產留下了深刻印象——日產遇到了他的“東風”。

2003年,東風汽車有限公司成立(以下簡稱“東風有限”),東風日產年銷量65012輛;4年后,銷量翻了4倍。5年后,產銷規模突破100萬,創造了行業最快達成速度;10年累積450萬產銷,再次刷新行業紀錄。

2018年8月27日,一輛軒逸•純電從花都工廠的生產線上緩緩駛下,宣告東風日產1000萬輛整車產量達成。

2018年8月27日,在被譽為雷諾-日產-三菱聯盟“世界級母工廠”的花都工廠,第一輛軒逸•純電從生產線上緩緩駛下,宣告東風日產1000萬整車產量達成

從0到1000萬輛,上汽大眾用了30年,一汽-大眾經歷23年,上汽通用走了17年,東風日產僅花了15年。

在15年間,日產反復表達了一個觀點:“誰能在中國成功,誰就能在全球成功。”

   

以中國速度追趕中國市場

在中國,日產入場稍晚,但很快顯露出后來者居上之姿。從2003年到2007年,東風日產的平均增長率保持在30%以上,在國內汽車合資企業中,這個速度是領先的。

在多家車企眼里,中國是具有巨大能量的新興汽車市場,表現令人驚喜。東風日產判斷,中國將會是最大的汽車市場之一。

2009年,中國汽車第1000萬輛下線,有專家預測“保守估計,2020年中國汽車產量將達到2000萬輛”。然而僅僅四年后,中國汽車產銷雙雙超過2000萬輛,增速再次刷新全球記錄,連續五年全球第一。

日產汽車在始于2017年度的六年中期經營計劃中提出,要把2016年度僅為6.1%的全球份額到2022年度提高至8%。日產汽車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西川廣人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采訪時針對能否達成這一數值目標表示,“取決于在中國的業務。”

早在2010年,日產就對媒體表示出“在中國實現10%市場份額”的信心。彼時,中國市場已經成為日產全球第二大市場。截止2017年,東風日產銷量約占東風汽車公司乘用車銷量的三分之一;在日產汽車公司,中國市場的銷量約為日產全球銷量的四分之一。

然而,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2017年我國汽車銷量增速回落,其中,乘用車市場表現疲軟是導致汽車市場整體增速大幅放緩的主要原因。但習慣了以中國速度追趕中國市場的東風日產,這次似乎要跑贏大盤面。

今年年初,東風汽車有限公司公布了新中期事業計劃-“東風有限TRIPLE ONE”,旨在未來5年公司銷量目標增加100萬輛。東風日產在該計劃下面,也有自己的中期計劃——五年后,東風日產能在合資品牌里成為綜合實力前三,包括產品銷量、品牌好感度、公司收益、經營質量、產品質量,客戶滿意度等全方位評判。

在日產高管眼里,西川廣人是位“強悍的領導”——“如果他設定了目標,他一定會不達目的不罷休。”

日產依舊對中國市場飽含信心,并期待中國市場的可持續穩定增長。畢竟盛衰榮辱,唇齒相依。早在2009年,就有媒體稱,日產有兩大武器,“中國”和“電動車”。

   

電動攻略

東風日產下線的第1000萬輛整車是一輛純電動車。西川廣人認為,這意味著電動車是下一個“1000萬輛”的起點。

軒逸•純電是日產在中國生產的第一款純電動車型

事實上,日產是最早對電動車進行研究的企業之一,起步可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1947年,日產汽車收購了東京電力汽車有限公司生產的電動車Tama EV,打響了“電動化”的第一槍;上世紀70年代,日產在兩座小型卡車EV4-P上搭載了輕量化車體、直流電機、剎車動能回收等技術,使其續航里程超過了300公里;EV4-P也是世界上第一輛進行碰撞測試的電動車;日產也開創了異步電動機的先河,而特斯拉使用該技術已是30年后的事了。

有著超過25年汽車電池研發制造經驗的日產曾公開表達:“電池燃料技術是一項未來的技術,準備在這一領域投資的人將會在未來成為領頭羊。”

2009年4月,日產與工信部、武漢市政府簽署諒解備忘錄,協助工信部制定充電網絡建設和維護標準,以及促進電動車普及的綜合規劃。同年11月,日產又分別于廣東省政府和廣州市政府簽署了共同推進電動車產業發展諒解備忘錄。

2010年的北京車展上,數十輛新能源車齊齊亮相,但大都是概念車,真實采用純電動技術且已經成為量產的車型大約只有日產的聆風。當時,聆風號稱是世界上第一臺可交付日常使用的零排放車輛。

如今,聆風是全球最暢銷的電動汽車之一,但一直未在國內上市。東風日產此次下線的軒逸•純電與日產聆風系出同門,基因優勢明顯,核心技術一脈相承;作為日產在中國生產的第一款純電動車,軒逸•純電頗具戰略意義,它進一步穩固了東風公司與日產汽車過去15年來建立的合作伙伴關系,也表達了東風日產向智能化、電動化進擊的決心與實力,更是承擔了突破未來市場和銷量的重任。

軒逸•純電是個起點。東風有限計劃導入日產技術,力爭在3年內實現電動化核心零部件100%國產化;到2022年,東風有限將推出20款電動化車型,電動化汽車要貢獻三成銷量。

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東風有限導入的技術中包括先進電池再生技術,減少環境污染之余,可以增加車輛回收價值,在生產系統實現節能減排。

在日產看來,發展電動車能緩解能源緊張、環境污染等問題。電動車代表未來和希望,日產在占領中國電動車市場制高點上是有野心的。

   

強烈的存在感

2008年,北京交通擁堵時間為平均每天3.5小時,忍無可忍的北京開始試行機動車尾號限行措施。而當年開著新款天籟的駕駛者則能感受到一項新技術:通過導航臺了解北京所有道路的交通流量和速度,知道是否堵塞。這比手機地圖的實時路況功能早了約5年。

東風日產的目的是讓每輛車在路上減少停留和行駛時間,從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東風日產雖然擁有日產的技術,但同時也在根據中國市場的切實需求進行本土化自主研發。在某些領域,東風日產的開發、生產和品質都領先于日產公司,成為全球日產的標桿。東風日產的整車工廠在雷諾-日產-三菱聯盟工廠綜合競爭力排名中實現八年6冠,發動機工廠在雷諾-日產-三菱聯盟工廠綜合競爭力排名中實現5連冠。

“我們希望能夠在中國市場有非常強的存在感。” 東風汽車有限公司的總裁內田誠先生對媒體表示,“我們的計劃就是怎樣及時滿足中國客戶的需求。”

在西川廣人的判斷里,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不僅是指市場規模,產業發展也走在了前列,尤其是在電動汽車、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取得的迅猛發展。未來,中國將成為全球使用和推廣電動汽車的領頭人。

“我們需要非常聚焦中國市場,追趕或者領先于中國市場的需求。”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總經理埃爾頓•谷碩先生舉了個例子,今年6月,東風日產自主研發、主流合資車企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行+”車聯系統發布,很多國家對該技術表示出興趣,“特別是南美。”埃爾頓•谷碩補充道,“這樣我們就能利用在中國已經實現的車聯網技術推廣到國外。”這讓整個團隊非常驕傲。據了解,該車聯系統將在今年內完成東風日產全車系主力車型的搭載。

由軒逸•純電開啟的東風日產后千萬時代,其野心也許并不限于“市場制高點”,而是瞄準了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技術革新的“智”高點。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