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氣體致盲案三年:和解之外,真相仍待解
患者向濱海新區市場監管局申請公開詳細報告和調查筆錄。但在收到的材料中,涉及到產品標準、工藝、原料供應商的內容,都以“涉及商業機密”為由未提供。
在一段新聞報道視頻中,通大附院眼科副主任陳輝透露,涉事公司銷售人員承認使用了工業氣體。2014年9月5日,該公司重新申請眼用全氟丙烷氣體的注冊證,卻聲稱原材料、生產工藝等均保持不變。
責任編輯:何海寧
2016年4月,原國家衛計委專家組在醫院對涉事患者進行會診。
(本文首發于2018年9月6日《南方周末》)
患者向濱海新區市場監管局申請公開詳細報告和調查筆錄。但在收到的材料中,涉及到產品標準、工藝、原料供應商的內容,都以“涉及商業機密”為由未提供。
擰開瓶蓋,仰起頭,滴眼液迅速彌漫開來。29歲的劉森閉上眼睛,恨不得將所有藥水瞬間吸收。左眼一瞬時的清涼濕潤,于他是種奢侈。
2015年6月的一場視網膜手術,讓他留下了不可逆轉的視力損傷。和劉森一樣,在注射了一種名為“眼用全氟丙烷”的氣體后,北京、江蘇南通兩地的71位患者發生嚴重的視網膜毒性反應。從麻醉中醒來后,幾乎所有人的視力開始變差,光感越來越弱,直至目前手術眼失明。
這起問題氣體致盲案當時引發全國媒體聚焦。如此規模的醫療器械不良反應事件,在國內已屬罕見。
挨過了最初的打擊,患者們努力讓自己的生活回歸平淡。但炎癥未消、眼睛疼痛、眼壓偏高卻困擾著每個人。一些患者選擇了和解,一些患者仍在奔波。研究繁復的技術資料,準備文件,反復交涉,四處奔走,漫長等待,尋找氣體中的毒害成分成了一場心力交瘁的消耗。
事發三年后,一切似乎重回原點。2018年7月,這起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案再度開庭,北京第一中院裁定一審判決結果依據不足,本案相關基本事實還需進一步查明,發回海淀區法院重審。而在南通,患者在當地法院因缺乏關鍵證據裁定中止審理近兩年后,選擇撤訴待獲得相關證據后再行政訴訟。
“要靠我們自己的力量去推動真相浮出水面,真的是太難太難了。”患者葉波說,他們成了一群被外界遺忘的人。
“煮熟了的魚眼睛”
“我總算從過去的陰影里走出來了。”8月的倒數第二個周末,湖北十堰35攝氏度,天氣悶熱。劉森走出駕駛室,接過工友遞來的空調機,背起,汗如雨下。
29歲的劉森原本在南通做機電裝配,自從左眼喪失光感后,工作就變成了一件愈發困難的事。出院后的三個月內,他先后換了四五份工作,但因為視力差,最后都沒能堅持下來。
他現在在老家“賣力氣”打零工。每天從早八點干到下午六點,忙到精疲力竭,掙100元。岳母患有白內障,不能下地勞動,大女兒剛上學,他的收入僅夠日常開銷。
這三年,他輾轉十堰的各個工地,“累透了,就不去想眼睛的事了”。
然而記憶像永不停歇的鐘擺,往日的片段總在患者腦海里滴答作響。
23歲的韓孟(化名)是所有患者中年紀最小的。這位在蘇州一所高校紡織與服裝工程專業就讀的唐山男孩夏天剛本科畢業,如果沒有這場意外,也許他會在服裝企業謀得一職。
2015年6月下旬注射完氣體,韓孟當時就覺得難受。“一個大男孩,哇哇喊眼睛疼。”其父親回憶,回家休養不到一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