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個“一號文件”中的農村四十年 轉折點上被“反哺”

談到農民進城打工時,有位軍隊高層領導拍桌站起,“當兵就打仗,農民就種地,亂跑怎么行?”

1987年的一號文件,已和農村改革無關,但并不意味著農村改革已經結束。

“2004、2005、2006年分別講了農民、農業、農村,建立起‘三農’工作的基本框架?!?br />
陳錫文認為當下農村改革、鄉村振興工作中,得考慮最根本的問題,“不能損害老百姓利益,不能做得不償失、傷害民力的事”。

責任編輯:錢昊平 助理編輯 溫翠玲

編者按:

40年來,中國農民解決了困擾上千年的吃飯問題,告別了已被征收兩千余年的“皇糧國稅”,迎來了土地的“三權分置”。

農村發生了巨變,并且其每走一步都影響著整體改革,沒有人能否認,這場持續了40年的改革始于農村。

同樣不能否認的是,農村在解決舊矛盾的同時,又有新矛盾產生,甚至還加劇了一些舊有的矛盾,城鄉差距、貧富差距仍然明顯。不過,隨著十八大之后,中央先后實施了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戰略,農村又趕上了新的機會。

杜潤生牽頭制訂了1982年到1986年的5個中央一號文件。(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9月6日《南方周末》)

談到農民進城打工時,有位軍隊高層領導拍桌站起,“當兵就打仗,農民就種地,亂跑怎么行?”

1987年的一號文件,已和農村改革無關,但并不意味著農村改革已經結束。

“2004、2005、2006年分別講了農民、農業、農村,建立起‘三農’工作的基本框架。”

陳錫文認為當下農村改革、鄉村振興工作中,得考慮最根本的問題,“不能損害老百姓利益,不能做得不償失、傷害民力的事”。

談起農村改革,80歲的中央黨校教授張虎林字字鏗鏘,激動之時,會拿起拐杖在地上戳了又戳。2018年8月6日,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張虎林說,過去40年,20個一號文件破解了“三農”工作面臨的諸多難題。

“一號文件”,是指中共中央每年下發的第一號文件,40年里,有20個一號文件與“三農”有關,勾勒出了一幅農村改革路線圖。

1982年到1986年,中央曾連續下發5個與農業有關的一號文件,建立了農村基本經濟制度和市場機制。此后中斷18年,2004年開始,中央一號文件重新聚焦“三農”,迄今連續15年。

張虎林曾多次參與一號文件的調研和起草工作,在他看來,20個一號文件,既有“破”也有“立”,既肯定基層探索,也將其與頂層設計結合,試圖給農民更多權利,給農村更多支持,給農業更多反哺。

有局限的75號文件

北京西黃城根大街9號,歷經明清民國,閱世數百年計。20世紀80年代,因原國家農委、原中央農研室先后在此辦公,9號院被認為是農村改革的“總參謀部”,著名的5個一號文件在此誕生。

首個一號文件誕生前,另一份中央文件也對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工作產生了重大影響,那就是1980年印發的75號文件,肯定了包產到戶是一種為解決溫飽問題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有進步,但75號文件的局限性也很明顯,只規定“在那些邊遠山區和貧困落后地區可以包產到戶,也可以包干到戶”,并沒有完全解決包產到戶的“合法性”問題。

實際情況是,群眾很快就突破了這個規定,包產到戶迅速蔓延。很多農民開始擔心,過去農村政策多變,75號文件對包產到戶的肯定會不會又是一個權宜之計?

1981年8月,9號院的“掌門人”、時任國家農委副主任杜潤生奉命領銜再起草一份文件。

這一年,后任國研中心農村部副部長的謝揚大學還沒畢業,便跟隨著9號院的研究員們去了安徽滁縣(現為滁州),對包產到戶、包干到戶做調研,參與到了文件起草的前期工作中。

“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