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崗:農村改革第一村土地分合路

40年前,剛經歷了一場大旱的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8個“帶頭人”在一份協議上簽字、蓋章、按手印,聲明要“分田到戶”,掀開了中國農村土地改革大幕。

多年以后,中國農村土地改革又走到了新的關口。

責任編輯:吳筱羽

當年“大包干”帶頭人嚴宏昌、嚴俊昌、嚴立學、關友江2001年為村辦企業舉行奠基儀式。(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9月6日《南方周末》)

40年前,剛經歷了一場大旱的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8個“帶頭人”在一份協議上簽字、蓋章、按手印,聲明要“分田到戶”,掀開了中國農村土地改革大幕。

多年以后,中國農村土地改革又走到了新的關口。

然而十多年前成功邁出土地流轉試驗的第一步之后,小崗村后來的土地流轉實踐卻一再面臨困境。承包了六百畝地的小崗村村委會副主任認為,土地流轉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平衡多方利益,這正是當年“大包干”精神所在。

“不搞就餓死了。”嚴立華坐在自己5年前開的“紅手印”農家菜館門口,回憶當年搞“大包干”時的情形說。

嚴立華是小崗搞“大包干”的18個“帶頭人”之一。當時的小崗還不是一個村,僅僅是一個有18戶人家的生產隊。1978年12月的一個夜晚,小崗生產隊一家出一個代表,聚在嚴立華的茅屋里開會,他們簽了一個協議,聲明要“分田到戶”,“干部甘愿坐牢殺頭,社員保證將其小孩養活到18歲”。

18人均在這份協議上簽字、蓋章,并按上了手印。

這份協議,掀開了中國農村土地改革大幕。多年以后,中國農村土地改革又走到新的關口,小崗村的土地也歷經了幾番分合。

18個“帶頭人”

1978年12月,小崗所在的安徽省鳳陽縣,剛經歷了一場大旱,糧食收成較往年更加不堪。據嚴立華介紹,當年他只分到七斤半小麥、100斤稻子,根本不夠吃。如此下去,要么在家等著餓死,要么再像以前那樣出去要飯。

迫于生計,小崗從前幾乎家家都要過飯。“開始是男的要,后來嫌丑,就讓女人帶小孩出去要,”嚴立華說,“我也要過。”

與很多同齡人一樣,嚴立華對饑餓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

在搞“大包干”之前,“四人幫”已經垮臺,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度仍根深蒂固,分田單干被視為“反革命”之舉,帶頭干的人可能坐牢。但是,分田到戶之前的小崗人,生活困境已經到了不怕坐牢的地步。“坐牢還死不了呢,所以就拼了、干了。”嚴立華說。

與中國一般農村地區相比,小崗地多人少,人均耕地十來畝。但是,在當年的制度和政策下,上千畝土地卻養不活全隊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