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合寨:“基層自治第一村”再尋路
38年前,為了解決社會治安問題,廣西合寨村的農民自發選舉產生了中國第一個村民委員會。農民用腳投票,無意間打開了中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大門。
38年后,面臨“不好不壞”窘境的合寨農民,把變革的重任寄托在選票上。新一屆村委會主任不想光說“好”,更想多說“不好”,希望通過合作經濟尋找出路。
責任編輯:蘇永通 助理編輯 溫翠玲
果地村委會第一任主任蒙光新將老家一樓改造為留守兒童壯拳訓練基地。
(本文首發于2018年9月6日《南方周末》)
38年前,為了解決社會治安問題,廣西合寨村的農民自發選舉產生了中國第一個村民委員會。農民用腳投票,無意間打開了中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大門。
38年后,面臨“不好不壞”窘境的合寨農民,把變革的重任寄托在選票上。新一屆村委會主任不想光說“好”,更想多說“不好”,希望通過合作經濟尋找出路。
和小崗村相比,合寨村差的不只是名氣。
村口牌坊上,國家領導人題寫的“中國第一個村民委員會”十分醒目,門面光鮮,進村的七八公里路卻坑坑洼洼。
1980年1月、2月,合寨大隊轄內的果地屯、果作屯兩個自然村,先后以村民直接選舉方式成立了村民委員會,中國村民自治制度由此發端。
38年后,合寨人不只盼望一條平坦的進村路,還在探尋能與“第一”名號相匹配的發展模式。
重視選舉的合寨人,以選票投石問路。43歲的蘭峰一年前以微弱的優勢當選合寨村村委會主任。
2018年8月16日下午,蘭峰和村支書韋增光陪同上級領導和川籍商人鄒鎮鴻,查看村口外的一處土地。
合寨人試圖再推合作經濟,發展“紅色旅游”。但眼下,只有一個農家山莊已開工,且周邊土地流轉還未完全到位。
“我看這里也是十多年沒有什么變化了”
蘭峰和韋增光都抱怨:合寨太偏遠。
隸屬于河池市宜州區屏南鄉的合寨村,位于河池、柳州、來賓三市交界處,距宜州城區五十多公里,山多、人多、地少。經濟落后帶來的唯一優勢是,生態環境好。
2000年前后,江浙“東蠶西移”至廣西,宜州成為重要原料產區。在合寨村,青壯年多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則以養蠶維生。
養蠶給每個農戶帶來兩萬元到四五萬元不等的年收入,只要足夠勤快。但近幾年,受養殖方法不當等因素影響,病死蠶、產量降低等情況時有出現。村民還擔心,合寨的環境可能也會慢慢不再適合養蠶。
村委會換了一屆又一屆,“打工+養蠶”經濟模式一直打轉。和南方周末記者同去合寨的一位屏南鄉干部說,“我看這里也是十多年沒有什么變化了。”
村民們把尋找新出路的希望,寄托在選票上。2017年8月,蘭峰被推舉為村委會主任候選人。
在合寨村,蘭峰算是見過世面的人,他曾長期在柳州做水電裝修師傅、工頭,2017年初返鄉,當過村干部的黨員父親,為他累積了村民的信任。
但進入“二選一”的對手實力也不弱。1987年出生的蒙頂杰,在村里開著一家商店,種植火龍果,做批發和網銷。
在壯族人口超過九成的合寨村,蒙是第一大姓,其次是韋。蒙頂杰所在果地屯、蘭峰所在果作屯則是最大的兩個自然村。
合寨村歷次村委會選舉,往往是這兩大自然村的較量。最近的這次選舉,甚至投了兩次票才決出勝負。
2017年8月31日,第一次投票,蒙頂杰以1374票勝出,蘭峰得到1333票,另有72張廢票。
負責監督選舉的屏南鄉干部表示,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因得票未過半,蒙頂杰未能當選。
第二天重新選舉,蘭峰以1521票對1484票勝出。
參選前,鄉里的干部找蘭峰談話: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