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口傳文獻的“誕生” :口耳相傳,脆弱程度超出想象

“像秋收的時候,天要下雨了,這些東西已經爛在田里了,想辦法先收到家里,再來整理?!?/blockquote>

責任編輯:邢人儼

松桃苗族自治縣長興堡鎮“迎龍”祭祀,村民將穩固大地、掌管風雨、庇佑人畜莊稼平安興旺的龍神從東方的水流邊請回村中。盛裝的婦女們左手打傘,右手拿象征龍皮的紅布。(吳穎建/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9月6日《南方周末》)

“像秋收的時候,天要下雨了,這些東西已經爛在田里了,想辦法先收到家里,再來整理。”

62歲的龍秀海每天都會在電腦上輸入由拉丁字母構成的苗語文字,再將其翻譯為漢語。

作為《苗族(東部方言)口傳經典》叢書編輯組的發起人和成員,他早已熟練掌握了苗文的書寫。十幾年前,這位土生土長的苗族人僅僅會說苗語,并不會寫苗文。

退休前,龍秀海在貴州省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文體廣電旅游局工作。

松桃苗族自治縣有近30萬苗族,人口約占全縣的一半,是湘黔渝交界地區、使用苗語東部方言的苗族的主要聚居區之一。1956年,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第二工作隊為其制定拉丁字母文字之前,這個古老民族千百年來幾乎沒有文字,文化靠口耳代代相傳。

十多年間,龍秀海持續搜集整理苗族傳統文化素材,先后于2006年和2015年出版了《松桃苗族情歌選》,以及記錄苗族“巴狄熊”祭辭的《椎?!?。

“巴狄”除了指祭司、祭祀儀式,還包括在儀式上唱誦的祭辭。“熊”是東部方言苗族的自稱,“扎”是這些苗族對漢族的稱呼。因為所用語言的不同,“巴狄”也被分為由苗語唱誦祭辭的“巴狄熊”和當地漢語方言唱誦的“巴狄扎”。“巴狄熊”和“巴狄扎”是同屬苗族祭辭的兩個系統,前者是苗族原生的祭祀文化;后者則是苗漢文化融合的結果。

2011年初,龍秀海開始下鄉搜集“巴狄熊”祭辭。他先后搜集了幾位祭司的祭祀版本,后來又與麻勇斌合作,將各自搜集到的五堂“巴狄熊”整合在一起,出版了《苗族口傳活態文化元典》。

2017年3月起,在當地縣政府的資助下,龍秀海與十幾位研究者開始了大型叢書《苗族(東部方言)口傳經典》(以下簡稱《口傳經典》)的編纂工作。這套叢書計劃于2021年出版,預計達23冊,內容涵蓋苗族“巴狄熊”“巴狄扎”的祭辭和儀式、苗族老本歌、禮儀歌、情歌、婚姻禮辭、民間故事等。

“叢書”編輯組

2016年底,在縣里的一次本地作家新書發布會上,龍秀海與縣文廣局局長李峰聊到了苗族傳統文化研究,并表達了搜集整理苗族口傳經典的想法。

“苗族文化很多都是口耳相傳,脆弱程度超出想象。很多大師已經漸漸老去,而這些文化可能隨時因為一個老人的消失,就消失了。”李峰答應盡快向上級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