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皿上的人腦
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培育出迷你型的人腦,這一技術正在向人們展示著巨大的應用前景。
責任編輯:朱力遠
在培養皿上培育出來的迷你人腦,在結構和功能上越來越接近真實的人類大腦,并發揮真實器官難以實現的作用。
(本文首發于2018年9月6日《南方周末》)
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培育出迷你型的人腦,這種接近于人腦結構的類器官相當于9周時的胎兒大腦,可以模擬人腦的一些主要結構和功能,這一技術正在向人們展示著巨大的應用前景。
干細胞不僅可以分化成不同功能的體細胞,還能在特制的三維支架上發育成與人類器官結構和功能相似的“類器官”,只是體積要遠遠小于實際的器官,因此也稱為“迷你器官”,這其中研究最為熱門的當屬人類大腦的類器官。2018年年初,這種類器官技術被英國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自然方法》(Natrue Methods)雜志評選為2017年生物科學領域的年度技術,入選理由則如該雜志社論中指出的一樣,類器官技術正在向人們展現其巨大的應用潛力。
迷你人腦
類器官并非新鮮事物,早在110多年前,就有科學家嘗試在體外培養活的動物組織和器官。不過直到最近幾年,隨著誘導多能干細胞、3D培養等技術的發展,在培養皿上培育出來的腦、腸道、腎臟和視網膜等迷你器官,在結構和功能上越來越接近真實的人類器官,并發揮真實器官難以實現的作用。
由于小鼠等常規實驗動物的神經系統與人類的存在顯著差異,有些神經系統疾病是人類或靈長類特有的,如寨卡病毒引發的小頭畸形,而科學家又無法對實際人腦組織和器官進行實驗操作,因此科學家急需找到替代方案,以更精準地研究人腦結構與功能,神經系統疾病發病機制,以及篩選出治療這些神經疾病的新藥物及新方法。
5年前,奧地利科學院分子生物技術研究所于爾根·克諾布利希(Juergen Knoblich)教授團隊率先利用3D組織培養技術,將人多能干細胞培育成與人腦結構和功能相似的人腦類器官。研究人員在普通的培養皿中誘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