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潤生 包產到戶一錘定音
初回農委工作,有同志好言相勸,要杜潤生緊跟黨中央,接受鄧子恢的教訓,不要搞包產到戶。但另外一些同志則說,包產到戶勢在必行,只是個時間問題。這讓杜潤生堅信,這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農村工作中不可回避的爭議所在
初回農委工作,有同志好言相勸,要杜潤生緊跟黨中央,接受鄧子恢的教訓,不要搞包產到戶。但另外一些同志則說,包產到戶勢在必行,只是個時間問題。這讓杜潤生堅信,這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農村工作中不可回避的爭議所在
再過一個月,就是杜潤生老先生的95歲生日了。在他的90歲生日那天,同事朋友們為他組織了一個慶祝會,老爺子發言,開口就說:“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能活90歲。”引來一陣善意的笑聲。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老年精神生活的總結和理想,可惜夫子沒有活到更久,沒能道出一個90歲以上的知識分子,應該具備怎樣的情懷和思考。
杜老先生90歲之后念念不忘幾件事。
“我現在腦子里面有兩個待解決的重大問題,放心不下:第一個是怎樣減少農村人口,組織好農村人口的轉移,使農民取得完全的國民待遇……第二個是農民缺乏自己的代言人。……現在我把這個愿望移交給諸位,希望在15年內解決這個問題。”
連毛主席的話都敢懷疑
1950年初,中共決定召開全會討論土地改革,為起草土地改革報告,年方37歲,時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秘書長的杜潤生被兩次召到中南海。這是杜潤生解放后第一次見到毛主席。
多年后杜潤生反思土改,他說,在土改中消滅富農的政策需要重新評估,“我們應承認,當時土地改革對保護勞動者財產利益,沒有嚴格依法執行,留下了不利影響。中國經歷了長期的皇權統治,‘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從來不講保護個人財產權利不受侵犯。影響所及,今日實行市場經濟,也難以確立交易信用。”老家山西太谷的杜潤生本人就出生在破產的富農之家。
杜潤生在土改中的表現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印象。1953年,杜潤生上調北京,擔任剛剛成立的中央農村工作部秘書長一職。鄧子恢任部長。按照毛澤東的設想,成立農工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推行后來的農業合作化。
然而在合作化問題上,鄧子恢和杜潤生都保持著謹慎的態度。他們主張不要太著急。杜潤生認為,土改之后,農民才從地主那里獲得土地,成為自己的財產,自然要求獨立自主地經營發展。即使貧農有生產上的困難也不愿意把自己的私有權拱手相讓。而當時毛澤東的想法是先改變所有制再發展生產。
農工部不斷強調在中南局土改以后給農民提出的“四大自由”——商品交換的自由、借貸自由、雇工自由和租佃關系的自由。毛澤東批評這一提法,“什么四大自由,四小自由也不能有。”
毛澤東對農村的改造思路依據是資本主義前期的工廠手工業過程,即從個體手工業變成手工工場。但杜潤生私下認為工業和農業不一樣,土地是分散的,不可能把大家聚到一塊土地上。
杜潤生將自己的想法透露給時任農工部副部長的陳伯達,陳伯達非常不悅,他說,合作化是毛主席對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創造。他認為杜潤生是違背馬克思主義,不尊重馬克思。“我給他(陳伯達)留下一個很不謙遜的印象。那時我剛從下邊上來,比較愣,連毛主席的話都敢懷疑。”
1953年由于糧食出現嚴重短缺,中央作出一個重大決策:統購統銷。這一政策伴隨著合作化運動,徹底瓦解了農村的商業網絡。隨后的兩年,毛澤東在合作化問題報告中不點名批評了中央農工部“像一個小腳女人走路”,前怕狼,后怕虎,“數不清的清規戒律”。在之后召開的七屆六中全會上,鄧子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