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坎坷尋底路:地量見地價帶來變盤信號?
9月12日,A股量能繼續萎縮,上證綜指創2016年1月熔斷以來新低,離當時的低點僅一步之遙;兩市成交額也創下四年來新低,不足2200億元。市場最關注的是A股何時觸底,然而從機構方面來看,觀點并不一致。不過,在目前市場低迷環境下,一些特征的出現或許具有一定的信號作用。截至9月12日,超過280只股票股價跌破凈資產,四成股票9月日均成交額不足2000萬,上市公司密集實施回購等,這一系列變化都指向目前A股估值已經處于低位,被認為是變盤的信號。不過,在目前國內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增大的情況下,影響A股走勢的因素更加復雜,不少投資者也更為謹慎。(張星)
“跌跌不休”A股市場何時見底,無疑是纏繞在資本市場買方、賣方間的一大懸疑。
2018年9月12日,江蘇省南京市某證券營業部里的股民。
受制于投資者情緒、中美貿易摩擦等內外因素影響,仍有部分機構對中短期的市場保持謹慎態度。
編者按:A股尋底
9月12日,A股量能繼續萎縮,上證綜指創2016年1月熔斷以來新低,離當時的低點僅一步之遙;兩市成交額也創下四年來新低,不足2200億元。市場最關注的是A股何時觸底,然而從機構方面來看,觀點并不一致。不過,在目前市場低迷環境下,一些特征的出現或許具有一定的信號作用。截至9月12日,超過280只股票股價跌破凈資產,四成股票9月日均成交額不足2000萬,上市公司密集實施回購等,這一系列變化都指向目前A股估值已經處于低位,被認為是變盤的信號。不過,在目前國內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增大的情況下,影響A股走勢的因素更加復雜,不少投資者也更為謹慎。(張星)
“跌跌不休”A股市場何時見底,無疑是纏繞在資本市場買方、賣方間的一大懸疑。
一方面,股指正在不斷創出階段性的歷史新低。9月12日,上證綜指最低達到2647.17點,創下自2016年初熔斷以來的新低;而另一方面,不斷縮水的市場交投規模、融資融券余額也在佐證著市場情緒不佳的尷尬。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大部分買方與賣方機構認可“當下A股市場處于低估值的配置區間”這一事實,但由于投資者情緒較低、中美貿易摩擦等內外因素依舊存在,部分機構仍在中短期保持謹慎態度。
A股底難尋
“目前的市場已經很難再下跌了,估值、活躍度都達到了歷史新低。”9月12日下午,上海一家私募機構負責人葉冰(化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如此表示。
葉冰的說法,代表了市場中一部分機構的判斷。
“我們從7月份到現在一直幾乎是滿倉,基金經理和老大都認為目前很多股票都很便宜。”8月底,北京一家大型私募機構市場部人士透露,“他們反而覺得市場調整是好事,可以用很便宜的價格拿到想拿的票。”
無論從縱向或橫向的估值來看,A股的確處于低價位置。
“在經歷今年2月以來的一輪下跌后,上證綜指市盈率為11.8倍,滬深300市盈率10.9倍,恒生指數市盈率為10.1倍;對比市盈率水平較高的納斯達克指數(45.0倍)、孟買SENSEX指數(29.7倍)、日經225指數(26.9倍),港股、A股已然成為全球資本市場價值洼地。”海通證券策略團隊指出。
“美股重要指數中,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標普500指數、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市盈率均高于1993年以來中位數。與美股等市場相比,A股主要指數的市盈率均位于歷史較低分位,接近歷史大底。” 長城證券分析師汪毅亦指出。
然而,低估值帶來筑底反彈的期望,卻在指數的反復折騰中被破壞。
7月6日開始,跌破2700點的上證指數的確曾掀起一輪短暫反彈,并于當月24日重新站上2900點,但隨后再度一路下挫。
“牛市超漲、熊市超跌,這是A股的正?,F象,因為我們換手率更高,交易層面的‘情緒化’也更嚴重。”葉冰坦言,“但從配置角度看,目前的價格是合理的,如果是降低交易頻次的長期投資,已經可以入手了。”
海通證券則指出,A股目前的估值水平已與此前幾次市場底部相似,但其同時認為A股的尋底仍需視公司盈利回落幅度、去杠桿拐點等變量而定。
“第一,盈利回落幅度到底多大。第二,資金面轉折需等去杠桿出現拐點。杠桿的癥結在于地方隱性債務,總量看我國杠桿率256%不算高,但結構性問題顯著,非金融企業部門杠桿率160%明顯偏高,這里包括地方融資平臺等地方隱性債務,這些債務的解決方案落實才是去杠桿的拐點,屆時資金面將迎來轉折。”海通證券策略團隊指出。
東興證券策略團隊認為,FCFF(自由現金流估值法)對于下半年的投資決策更加重要。“把握A股下半年的投資機會,最重要的是從‘抄底’、‘博反彈’等思路中脫離。買入并持有具備FCFF高溢價率企業,縮減對于短期事件驅動擾動的關注度。”東興證券認為。
轉折信號醞釀
在A股的反復波動下行中,一些可為市場筑底反彈“蓄力”的信號也被市場所關注。
例如今年以來上市公司回購次數的不斷增加并達到歷史新高,無疑被視為市場尋底的重要變量。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今年以來,滬深兩市已有480多家A股上市公司實施回購,涉及總規模近24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與此同時,證監會還會同有關部門在9月6日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修正案》草案,建議完善公司法有關股份回購的規定,并為上市公司回購股份提供便利。
東吳證券分析師王楊認為,近期A股的企業回購可能成為解決市場增量資金的一個突破口。
“A股的調整不是企業盈利的問題,癥結在于估值。估值的約束因素在于流動性和風險偏好。” 王楊指出,“A股企業盈利仍處在上行通道,考慮到當前市場估值處在歷史性底部區域,不少企業已經具備顯著的投資價值,優質企業在被嚴重低估時顯然具備較強的回購意愿。典型代表是周期類行業,隨著工業品價格上行,企業盈利大幅改善,估值仍處歷史低位,加之投資被約束,企業現金流充沛。隨著此次政策放松,將為上市公司回購提供便利和鼓勵,繼而進一步提高企業回購的積極性。”
亦有更多機構將反彈希望寄托在TMT、基建等結構性機會中。
“交易結構風險更低,以科技成長類為主的制造業中TMT板塊為估值敏感型,隨著信用風險的緩解,股票質押影響由負轉正將為其提供較強反彈基礎。”國泰君安證券策略團隊表示,“從政策層面來看,國務院部署打造‘雙創’升級版,以信息消費三年行動計劃為代表的相關政策利好預計將會陸續釋放,將為相關行情板塊的展開提供催化。”
“隨著國常會強調加快工業互聯網與智能制造結合、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上持續發聲,可以期待科技建設‘補短板’上相關政策。投資者在反擊下半場中可重點關注‘科技基建’方向。”興業證券策略團隊則指出。
不過受制于投資者情緒、中美貿易摩擦等內外因素影響,仍有部分機構對中短期的市場保持謹慎態度。
“中期維度,由于內部整體A股盈利底部未到,外部中美貿易尚未解決、新興市場的匯率沖擊尚未結束,我們仍然維持謹慎態度。” 興業證券策略團隊指出。
“當前A股市場做多基本面因素并不強勁,再加上投資者情緒依舊偏向悲觀,交投清淡,建議對A股暫時謹慎觀望,等待行情進一步明朗。”華寶證券分析師張青也指出。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