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想的就是生存,每個鋼镚兒都要去摳”揭秘客服外包潛規則:出售聲音的“流水線”
“我們這個行業上下游都不受你控制,你做得再好,既不能降低通話時長,也不能改善產品、減少投訴,沒辦法‘熟能生巧’?!?/blockquote>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一家外包客服中心的辦公格子間。
(本文首發于2018年9月13日《南方周末》)
“我們這個行業上下游都不受你控制,你做得再好,既不能降低通話時長,也不能改善產品、減少投訴,沒辦法‘熟能生巧’。”
地方政府樂于補貼外包客服行業的原因很簡單,呼叫中心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可以創造大量就業,吸收當地大專院校和職業學院學生。
2018年9月5日,風口浪尖上的“滴滴出行”CEO程維宣布,下決心摒棄客服外包模式,在今年年底前將自建客服中心擴展至8000席。
此前,樂清女孩被害時,曾7次向滴滴客服求助而未獲及時有效處理,只會說“您也是消消氣的”而不能辦事的客服,引發了人們的公憤。
一位業內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透露,目前大型互聯網公司的客服人數基本都已上萬,京東1.2萬、百度2萬、攜程1.2萬。整個行業大約有五六百萬人。
從早期的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各大銀行、政府熱線,到淘寶、美團、支付寶、餓了么、各大快遞,客服與人們聯系緊密,但這個行業卻鮮為人知。
南方周末記者深入采訪客服外包體系的全鏈條發現,外包客服像一個聲音的流水線工廠,幫企業阻擋怨言卻無法上傳問題。在“價低者得”的競爭環境下,“客戶至上”這四個字不是他們所能顧及的。
另類“血汗工廠”
肖迪今年23歲,生活在南昌。兩年前,她畢業于一所當地的職業學院,在招聘網站上看到了一個客服工作,底薪2000,有提成,她覺得不錯。
面試很簡單,只考普通話和打字,“任何人都沒問題,除非是個傻子。”她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
工作環境很簡單,在一棟寫字樓里,幾十個人坐在一起,一人一個小隔間,面前是一副耳機、一臺電腦。上崗前要培訓半個月,訓練面對什么問題該怎么回答,都有標準答案,背熟即可。
這是一家外包客服公司的江西分公司,她可以選擇兩個項目,一個是“10086”,一個是“阿里旅行”,她選了后者。工作主要是處理機票售后問題,比如退改簽、提醒航班延誤、打印行程單和其他投訴。
這份工作很辛苦,一天工作8小時,但排班混亂。比如上午7點上班,13點通知吃飯,17點再上班到晚上19點。這中間的四個小時來不及回家,只能在公司桌子上趴著睡覺。一周兩次夜班,從18點到凌晨2點,每次補貼10元,打車費都不夠。
工作的內容又單調,又“虐”。她的工作按接電話的量計件,接得越多,績效越多,接不夠基礎量,扣工資。她每天要接六七十通電話,天天被罵,罵到聽見電話響起就害怕,動不動還有能罵上一個小時的。
她也能理解客戶的憤怒,甚至也知道問題出在哪,但很多時候她不能說。比如預訂機票時,平臺為了出票率,采購小平臺的機票,經常遇到小平臺跑路,導致客人無法改簽,也看不到航班信息,客服知道原因,但沒有授權不能說,只能一直道歉。
最讓肖迪干不下去的,是錢。如果想加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