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人的共犯:東大教授的近代日本反思
小島毅先生的這部國史讀本之所以獨樹一幟,他的中國史專家的身份也許亦有微妙的影響。
責任編輯: 劉小磊
倒幕時期的薩摩藩武士
(本文首發于2018年9月13日《南方周末》)
《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史1-2》
王筱玲、郭清華 譯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2016
因為中學生女兒對歷史的發問,東京大學的歷史學家小島毅教授特地為其撰寫了兩冊史話,這就是《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史》與《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近現代史》(下簡稱《近現代史》,中譯本書名直接以序號表示,原書名上的歷史分期未體現出來)。書中除了通俗易懂的史事描述外,亦有家常式的閑話評說,一下子讓史學這一略帶沉悶與冷感的學科平易近人起來。不過此書文字表達雖然“通俗”(淺近),內容卻絲毫不減少其學術的謹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所持的視角——側重從歷史的整體性與個體性之間的關系來反思本國歷史——可謂這兩本書最為獨特之處。具體來說,一是,“延續性”的史觀,即將日本史放在延續的時空中來觀照;二是,強調一個國民的“常民”身份,即普通民眾在事件的場域中是否應承擔責任。下面就以《近現代史》部分為例,略做說明。
延續性的責任
歷史學者往往將發生過的歷史,根據某個標準進行區隔(分期),但史實層面的“歷史”,又何以能區隔呢?所以,多長一段時間可以作為一個斷代的起訖點,分析者的問題關切帶有很強的指向性。
就日本近代而言,軍部力量的崛起和膨脹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與此相關的軍事行動自然也被視為批判的對象。不過,小島的觀點則更進了一步。他將近代的時間段集中在禁門之變(1864)到二戰戰?。?945)的八十年。其中,禁門之變雖然是長州藩與幕府之間的軍事行為,但引發了之后的首次長州征討與薩長同盟等政治變動,對倒幕和維新影響深遠,故而可謂近代之肇端。歷來的觀點多是將前四十年(禁門之變到日俄開戰)視為國家的正確行為,即出于國家發展需要的自衛戰爭,而后四十年(從簽訂《樸茨茅斯條約》到簽訂《波茨坦公約》)則被視為一種脫軌,是侵略戰爭。對此,小島并不以為然。他認為,“那八十年應該被視為一貫而持續的行為。”因為,在這八十年中,不僅有日俄戰爭也有中日戰爭、太平洋戰爭,在何處可以劃出一條界線來說明戰爭從所謂的“被認可”轉為歧途的侵略呢?只要有戰爭,屠戮就會發生。小島雖然相信在歷史發展的“延長線上,應該存在著走到某一點時,可以改變方向,轉到另外一條線上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