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學哪時代之畫,總要歸納到現代來” 廣東美術百年的傳統與惟新
高奇峰也在一篇文章中立場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主張:“我以為畫學不是一件死物,而是一件有生命能變化的東西。每一時代自有一時代之精神的特質和經驗……”
責任編輯: 邢人儼
1934年4月,嶺南畫派畫家高劍父在江蘇南京舉辦個人畫展,高劍父與各界名流合影。前排左起:汪亞塵、楊縵華、高劍父、榮君立、徐悲鴻;后排左起:陳樹人、許士麒、王祺、褚民誼。
(本文首發于2018年9月13日《南方周末》)
高奇峰也在一篇文章中立場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主張:“我以為畫學不是一件死物,而是一件有生命能變化的東西。每一時代自有一時代之精神的特質和經驗……”
作為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省文聯主席,許欽松連續幾年申請籌辦關于廣東美術百年的展覽,由于規模龐大、所需成本與工作量眾多,直到2017年,“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得以開展。他最早申請是在2012年,想借辛亥革命百年的契機。近代廣東美術的百年歷史始于辛亥革命前后。
早在明朝萬歷年間,西方繪畫最早由利瑪竇等傳教士傳入中國,利瑪竇從澳門進入肇慶、韶關,然后北上。廣東新會博物館的明代木板油畫《木美人》,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的油畫實物。18至19世紀,廣州已經是世界最大的外銷藝術商品的制作基地,并催生出一個多達25萬人的藝術品制造營銷行業。
“雖非政治文化中心,但地緣文化似乎更有利于某種精神氣質的養育發展。在學術上,明清時代,廣東的心學、樸學成就令人刮目相看。進入近代,就更不用說,撬動舊帝國根基的幾次沖擊波的發源地都是廣東。”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李偉銘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廣東美術百年大展的主題是“其命惟新”,出自《詩經·大雅·文王》中的“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意為“使命在革新”。許欽松認為,這個詞體現了廣東美術的歷史擔當。
經過一年多的籌備,2017年7月,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8月回到廣東美術館展出。學術委員會制定了完整嚴格的篩選辦法,投票選出1020件作品入編作品集圖錄,最后評選出575件作品參展。
學術委員會經過多輪無記名投票,在已逝藝術家中,選出得票過半者作為“廣東美術大家”,最終選出李鐵夫、何香凝、高劍父等21位在美術史上具有卓越貢獻的藝術家。“去世的人才可以評,這條杠子是劃著的。如果把今人放進來一起投票,那就亂套了。”擔任總策劃的許欽松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展覽對廣東美術的百年歷程做了系統梳理,對歷史上被忽略或低估的藝術家或美術現象進行了再發現。除了廣為熟知的嶺南畫派,近代廣東還有中國油畫先驅者李鐵夫、馮鋼百等??箲饡r期,大量廣東青年追隨魯迅,加入新興木刻版畫運動,魯迅曾說“擅長木刻的,廣東居多”,代表人物黃新波、古元、李樺等。在雕塑方面,也出現了李金發、鄭可等先行者。
“京、滬、粵,是公認的近代中國美術三足鼎立的重鎮,更不用說在京、滬出盡風頭的藝術家,不少是從廣東走出去的。在這方面,廣東應該有足夠的自信。”李偉銘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把藏在象牙塔里的藝術拉回到地面上”
1909年,在廣州南華西鰲洲內街,一家裱畫店“守真閣”開張,門口春聯上書“糊涂世界”。這是同盟會廣州分會的總機關,高劍父擔任會長,春聯由高劍父手寫,暗諷清廷糊涂。在他負責的另一處據點“美術瓷窯”里,秘密安置了炸彈與武器。
高劍父與弟弟高奇峰、同門好友陳樹人并稱“二高一陳”、“嶺南三杰”。他們留學日本學畫,對傳統中國畫提出了革新主張,倡導“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新國畫”運動。三人先后加入同盟會,“兄弟追隨總理作政治革命以后,就感到我國藝術實有革新之必要”。
1911年4月,高劍父參加黃花崗起義。革命人士以抓生死鬮的方式分配任務,高劍父抽到&l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