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力量試水鄉村振興 為大扶貧探路
“鄉村振興將是中國未來幾十年最大的公益,沒有一個國家能提供這樣一條路,讓10億人實現共同富裕,和平發展?!?/blockquote>責任編輯:呂宗恕
2018年初中央一號文件聚焦鄉村振興,這將是中國農村發展歷程中面臨的一次歷史性機遇。
(本文首發于2018年9月13日《南方周末》)
“鄉村振興將是中國未來幾十年最大的公益,沒有一個國家能提供這樣一條路,讓10億人實現共同富裕,和平發展。”
政府、企業以及社會組織在這場峰會上共同討論鄉村振興的發展與路徑,揭示了“將來有可能創造出真正多方協同的模式”。
“鄉村振興需要什么戰略?要的是鄉村百業興旺,而不(僅僅)是農業產業化。”
2018年8月22日,在江蘇南京舉辦的“鄉村振興——2018公益創新峰會”上,著名“三農”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講到這句話,贏得臺下一片掌聲。
這場公益峰會由愛德基金會、中國慈善聯合會及蘇寧公益基金會聯合主辦。六百多人參會,包括一百四十多家社會組織、二百八十多家企業。其人數之多、話題之廣泛,被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楊團稱為“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全國范圍討論鄉村振興規模最大的一次會議”。
2018年8月19日,也就是會議舉辦的三天前,國務院頒發了《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強調堅持調動全社會扶貧積極性,強化政府責任,引導市場社會協同發力,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愛德基金會理事長丘仲輝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們這次峰會的主題是鄉村振興、多方協同,恰逢其時。”
鄉村政策40年演變史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們提出不能單純強調農村產業,要重視三農問題,接著提出新農村建設,現在提出了鄉村振興,我希望大家理解政策變化的過程。”溫鐵軍直言,理解政策變化,才能了解城鄉之間不平衡產生的現實問題。
學者王習明將新中國成立以來鄉村治理體制的發展歷程分為建國時期(1949-1958年)、人民公社時期(1958-1982年)、鄉政村治時期(1983年-至今)。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伴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和人民公社“政社合一”體制的解體,廣大農村地區初步形成了“鄉政村治”的新型鄉村治理體制。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頒布,標志著“鄉政村治”體制的正式確立。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名譽院長徐勇認為,“‘鄉政村治’體制在堅持國家統一領導的同時,重視農民群眾的參與,體現了國家與社會的分權原則。”
在“鄉政村治”鄉村治理體制下,中國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