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做公益,就該低收入嗎? 不平等與偏見
有統計數據表明,中國公益從業者中女性占比過大半,但其薪資整體水平較男性而言偏低,存在較明顯的“同工不同酬”現象,也就是性別不平等問題。
在公益行業中引入性別視角,公益機構負責人通過不斷學習,以開放的心態加強性別平等意識的相關教育。另外,公益機構也需要落實“同工同酬”等法律規定。
責任編輯:呂宗恕
中國第一家在線慈善商店——善淘網,該機構南通運營中心也是女性工作人員居多。
(本文首發于2018年9月13日《南方周末》)
有統計數據表明,中國公益從業者中女性占比過大半,但其薪資整體水平較男性而言偏低,存在較明顯的“同工不同酬”現象,也就是性別不平等問題。
在公益行業中引入性別視角,公益機構負責人通過不斷學習,以開放的心態加強性別平等意識的相關教育。另外,公益機構也需要落實“同工同酬”等法律規定。
“女性”“公益”“收入低”三個詞之間有強相關性嗎?能畫上等號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包括公益領域從業人員在內的不少人。
近日,知名演員袁立在其微博上發布了一則上海袁立公益基金會招募工作人員的啟事,其中寫道,“我們希望她是一位女性(因為我們付不起男士的費用,因為在上海你要養家糊口,我們怕耽誤了你的幸福)”,“因為是公益組織,也得提醒應聘者,也許你拿不到你預期的酬勞”。
這條微博的評論中,除了對崗位感興趣的留言外,還有相當一部分聲音質疑這是對男女同工不同酬的委婉說辭。更有用戶直接發問:“機構是按性別發錢的嗎?公益組織就可以公開搞性別歧視?”
多位受訪者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這則言論反映的問題屬于“性別歧視”爭議范疇,卻不僅限于此。2015年,中國發展簡報發布一份針對中國37家公益機構所做的調研結果表明,在1187名全職員工當中,女性從業人員比例高達67.5%。“男性多從事科技、外交、政治等,女性則做慈善、服務等工作。較多聲音認為女性更擅長照顧類工作,這恰恰反映了性別分工和角色定型。”聯合國婦女署高級官員馬雷軍對此現象曾發表過看法。
作為公益行業主要的從業群體,女性一方面在許多機構中占據著領導決策地位。多位受訪人員也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她們所處的環境中,社會性別固有的偏見依然存在。
“在公益工作中引入社會性別視角,對公益項目的設計、有效實施都具有非常大的幫助和作用,這既是公益有效性的一個保證,也是對服務對象最大程度的尊重。”調研報告《公益行業中社會性別現狀和挑戰》這樣寫道。
數據背后的不平等
留學歸來的江蘇菲,出國前曾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