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曉鴿 做風投有點像姑娘找老公
他被譽為“中國引入高科技產業風險基金的第一人”,掌控著 IDGVC(IDG創業投資基金)亞太區20億美金的資金,其中大部分沉淀在中國。
他被譽為“中國引入高科技產業風險基金的第一人”,掌控著 IDGVC(IDG創業投資基金)亞太區20億美金的資金,其中大部分沉淀在中國
想當一個好記者
回顧過去30年走過的路,熊曉鴿認為前15年都是在為成為一個出色的記者準備著。
他說,我們這一代人特別感謝鄧小平。這句話或許可以這樣解讀: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給這個國家騰飛的夢想,提供了實現的可能。
采訪在周六的下午進行,熊曉鴿從密集的日程安排表上擠出了1個半小時。
熊曉鴿聲調和緩,不緊不慢,過了預定時間之后他頻頻看表,即便如此他也沒有給人急促逼迫的感覺。他外表的溫和包容與內心燃燒的激情形成強烈反差。
在湘潭當了4年電工之后,熊曉鴿1977年底考入湖南大學讀英語。大學二年級,他在《湖南日報》的頭版發表了一篇文章,稿費7塊錢。
當時熊曉鴿一個月的助學金才11塊,“我覺得,當記者挺好,能出名,能掙錢,能出差到處走。”談這些經歷的時候,熊曉鴿有著成功人士身上經常能夠看到的樸實——他們已經證明了自己,足夠強大之后便不再需要矯飾和自夸。
那是個在國內出趟差都很讓人艷羨的年代,熊曉鴿有了惦記一輩子的夢想——做記者,正如王小波說的那樣,這個夢想像“火爐上的一滴糖,滋滋作響,翻騰不已”。
1981年熊曉鴿從湖南大學畢業,當年報考社科院新聞研究生,“專業課都在80分以上”,可是卻因政治課不及格而被錄取。
畢業后熊曉鴿在機電部任翻譯和英語教師,“周末就去上考研補習班”。1984年,他以全國統考總分第三名的成績錄取為社科院英語采編專業研究生。到新華社當駐外記者已是指日可待。
“當時有個美國來的外教很喜歡我,他說,我覺得你很有做記者的潛質,應該到美國去留學。”
“我不想去,我的理想馬上就要實現了。這個老師說,記者要見多識廣,如果你不去美國,就不可能當個好記者。”
新的挑戰來了——1986年秋天,已經在新華社國際部實習的熊曉鴿獲得美國波士頓大學全額獎學金赴美留學。
選擇同時意味著放棄,也可以說是賭博。出發去美國,進候機室時熊曉鴿口袋里只有38美金。“我對自己說:沒有退路了”,“這么想著,眼淚止不住流了下來。”
不過到上海轉機時,熊曉鴿突然找到了一個解脫自己的理由。“上海”在英文里可作動詞用,意指當年那些勞工像賣豬仔一樣被賣到大洋彼岸,九死一生,從此過著悲慘的生活,“至少我比他們幸運多了”。性格中的樂觀灑脫是向上最好的助力,在他人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