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北京互聯網法院這座法院,在虛擬空間真實運行
網上案件網上審理,當事人只需要刷臉就可以進入網絡庭審。創新互聯網案件審判規則、促進互聯網治理法治化,是改革的更高目標。
責任編輯:蘇永通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8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李少平(左)和北京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張延昆(右)為北京互聯網法院揭牌。
(本文首發于2018年9月13日《南方周末》)
網上案件網上審理,當事人只需要刷臉就可以進入網絡庭審。創新互聯網案件審判規則、促進互聯網治理法治化,是改革的更高目標。
杭州互聯網法院處理的案件,網購糾紛約占七成。而北京2017年的網購糾紛案件數量,在應由互聯網法院審理的案件中占比不到10%。
司法解釋中未使用“網絡實名認證”的表述,最高法司改辦:“并不排斥實踐中適用能夠科學確認身份真實性的網絡實名認證方式。”
法官席對面,是占據一整面墻的大屏幕;原告、被告“足不出戶”,但他們的身影以1∶1的比例顯示在大屏幕上;語音識別系統實時進行庭審記錄……
在互聯網法院,法官和當事雙方對著屏幕就可以開庭,屏幕上的人像與真人大小相同,圖為演示畫面。
這一幕,將出現在北京互聯網法院的網絡法庭中。
2018年9月9日,北京互聯網法院掛牌成立。該院以“網上案件網上審理”為原則,當事人不需要到法院,就可以實現起訴、調解、立案、送達、庭審、宣判、執行等全部或部分訴訟環節的網絡化辦理。
電子訴訟平臺已正式對社會公眾開放。截至10日18時,平臺共接到網上立案申請207件。“抖音短視頻”訴“伙拍小視頻”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案,將成為北京互聯網法院受理的第一案。
“案件多,制定規則的資源就多”
第一次背著書包走進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2號院3號樓,時任豐臺區人民法院院長張雯環顧四周,連一張辦公桌都沒有。
短短幾個月后,北京互聯網法院在這里掛牌成立。此前的2018年8月,張雯被任命為北京互聯網法院首任院長。
直到掛牌,11層的北京互聯網法院大樓,只有1、2、6三層樓布置完畢。一切都是新的。大樓外墻懸掛國徽那天,張雯一邊看著國徽高高掛起,一邊對8月剛接到調入通知的法官劉書涵說:“人生難得見證并參與到一家法院的成立工作中,書涵,值得拼一次吧?”
北京互聯網法院有50名員額法官編制,目前已任命44名。法官平均年齡40歲,碩士研究生以上占75.7%,平均審判工作年限超過10年。用院長張雯的話說,“這是最好用的階段的法官。”
這些法官是從北京全市范圍內挑選出的,“跟著案子找人”——根據互聯網法院受理的11類案件的分布,比如涉互聯網著作權案件在海淀、朝陽、豐臺各有多少件,做一個總數估計;然后看誰在辦這些案子,把案子抽出來的同時,在這些法官自愿的情況下把他們抽過來。
50個員額法官編制,有賴于北京鐵路運輸法院的基礎。不同于杭州在鐵路運輸法院的基礎上加掛互聯網法院的牌子,北京采取“撤一設一”的方式,撤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