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群生存指南
各種社交軟件越來越廣泛的使用,我們也有越來越多的群組。無論是使用哪一個社交軟件,為人父母,孩子入學后,自己一定會加入一個群,這就是“家長群”。一朝入群深似海,群里全部是“戲精”。家長群還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如何在“戲精”眾多的家長群生存下來?下面這幾招要學學,做到不讓人煩,自己也不煩。
各種社交軟件越來越廣泛的使用,我們也有越來越多的群組。無論是使用哪一個社交軟件,為人父母,孩子入學后,自己一定會加入一個群,這就是“家長群”。一朝入群深似海,群里全部是“戲精”。家長群還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如何在“戲精”眾多的家長群生存下來?下面這幾招要學學,做到不讓人煩,自己也不煩。
家長群雜亂錯發信息很尷尬!
設置聊天背景圖片:此群有老師
說起家長群,其實一般都會有兩個。有老師在的,是一個;沒有老師在的,又是一個。一般來說,有老師在的家長群,只是為了方便老師與家長的交流溝通,老師們會通報孩子們的在校情況、發布重要通知;家長們有疑問也會在微信群上與老師溝通。
沒有老師在的家長群,就是家長們互通有無,說話百無禁忌的。但是,有時候小手一抖,本該給沒有老師的家長群發的信息,發到了有老師的家長群那里,導致非常尷尬。有一回,番禺一學校四年級某班有家長吐槽班主任用“腦殘”來形容孩子,引發了大家的討論。結果有家長不小心把發言發到了有老師的家長群里!
后來大家就想了個辦法,給群設置不同的聊天背景,一打開聊天界面就可看到這群是什么群啦,尤其是那些重要的萬萬不可發錯信息的群。這一招適用于任何群,譬如:此群有老板!這是親戚群!
奇葩家長就是不肯“實名制”怎么辦?
能不說話就一定不說話吧
不要以為就家長對家長群有生存困難,其實老師也很煩。廣州市某小學的一名班主任何老師(化名)就吐槽在群里“不能愉快地交談”,分分鐘想將那些家長踢出群。
何老師曾接手一個班當班主任,建立了微信家長群,為了方便聯系,何老師讓入群的家長都把昵稱全部改為“×××家長”,大部分家長進群后都自覺第一時間把名字改成實名,然而,群里就是有的家長怎么也不肯“實名制”,何老師再發了一句話,希望家長都在群的“昵稱”處實名,隨后還發布了一則通知。
沒想到,何老師讓家長實名的要求引起那幾位家長的不滿,微信群瞬間被他們的各種表情包淹沒。沒幾分鐘,何老師發布的通知就被表情包刷走了,部分家長沒有及時看到通知,只能私信找何老師了解。
何老師說:“群里這么多家長,我怎么可能記住哪個昵稱是哪個家長???家長群就應該‘專群專用’,我也是家長,在別的群里,能不說話就一定不說話。”
爺爺奶奶姨媽姑姐都進群,吵死啦咋整?
開啟“消息免打擾”
往往老師們在群里介紹孩子們的在校情況,沒多久,家長就拉起了家常,有些家長總能把握住一些話題就閑聊起來。
于是家長群里一直有個未解之謎:為什么群里的家長都那么閑?家長們都不用上班的嗎?事無巨細都能刷屏?后來才發現,群成員并不只有學生的父母啊。
以幼兒園為例,一個班有20多個孩子,3個老師,可是群里總人數將近70人。據了解,老師一般不會做出硬性規定只能父母入群,于是有的家長把祖輩都拉進群。該家長認為,孩子每天都是不同的人接送,全家進群能方便祖輩掌握學校信息。“爺爺奶奶進群我還能理解,我所在那個群連孩子的姑媽、姨婆都進群了。”家長劉女士就吐槽,她還聽朋友說過,有的家長連保姆都拉進群里。
家長群人多,一人一句,群里消息就會響個不停,家長劉女士支招,如果你不想看,請打開微信群然后開啟“消息免打擾”。這樣是不會漏掉重要信息的。在有老師在的群里面,老師是群主,發布通知的時候可以發布“群組公告”,會@所有人,所以你一定會收到提示。當然,如果有其他家長特別地@你,你的微信也是會提示[有人@你]的。
集體“舔屏”幾率太高,怎么跟?
快捷短語設置一下
開學了,班級微信群也活躍起來,集體“舔屏”的幾率也隨之升高。有家長發現,只要老師一發話,家長就立即回應,“收到,謝謝老師!”“謝謝,老師辛苦了!”“我們班是最棒的。”“大家一起加油”……這是常規回復,有的家長會抒發各種感恩,100字小論文隨手就來,還配上鮮花、愛心等官方表情。這情況幾乎天天有,“吃瓜家長”們也跟風刷屏,老師的通知就被“淹沒”了。
老師在家長群發布通知要回么?這時你要先留意一下老師發布消息的時候,有沒有特別備注“勿回”,如果有備注,家長還繼續回復就是“不聽指令”了。但如果老師沒有備注,你有兩個選擇:回和不回。
家長林小姐認為可以不回,一個班二三十個孩子,家長群里就起碼有五六十個家長,少回一條真的沒關系,老師也不會閑得沒事干,一條條地翻哪個家長沒回。收到通知,自己默默記住就好了。
雖然老師不會花時間去翻,但也是會有好事的家長做這種無聊事,那么“復制其他家長的話發上去,以茲重視!”而且,家長陳小姐還發現了一個秘技,在手機輸入法那里可以設置快捷短語,預先設定一些常規的回復,按需發送。
“教育專家”總是帶節奏,跟不上!
有些消息,看過就算了
在家長群里,為了博取眾人的關注,有的家長會曬證書,炫耀孩子參加各種比賽取得的成績;有的曬家庭教育,把對孩子的日常生活管理貼上來,告訴大家自己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有的曬曬各種旅游的照片并配以感慨,講述孩子在旅途中的收獲……有家長就在網上吐槽:“你們都是家長專業畢業的,我覺得我真不夠資格當媽。”不過,有“佛系”家長就支招,有些消息,看過就算了。
開學第一天、教師節等特殊日子,很多家長們會化身寫作能手,幾百字的小論文張手就來,隨之還會引起各種育兒觀點的辯論。“家長群里,每個人都只認為自己是對的。”有家長說,為了支撐自己的觀點,群里往往有人“帶節奏”,拉“吃瓜”家長給他們站隊。家長陶女士就吐槽,開學前學校老師通知家長孩子可以報興趣班,“教育專家”們就在沒老師的群里各抒己見,有的認為不應該強制讓孩子學太多,有的認為要根據孩子情況選擇……很快,討論的內容就變成學校開辦興趣班是學校在圈錢,而且請來的老師沒有資質、堅決不報班等等……陶女士說,“半小時,他們能刷超過100條消息。”過了幾天,報名結束,老師公布了報名名單,大部分孩子都參加了。之前那些明確表明自己孩子不參加的家長口風馬上就轉了,“我免得老師難堪,意思一下報了一門。”“其實也沒有很貴,就當玩一下咯。”“我覺得這個班挺好的,學了這個長大一定有用。”……陶女士說,“這種情況經常發生,看看就好。”
(來源:南方都市報)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