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 | 哈爾濱火災追蹤報道背后:“每一次采訪都是一次學習”
每一次采訪都是一次學習。
這不是雞湯,而是湯劑——隨癥加減,辯證施治,親身服用,療效很好。
責任編輯:吳筱羽
2018年8月25日凌晨,哈爾濱市松北區北龍湯泉休閑酒店發生火災。
每一次采訪都是一次學習。
這不是雞湯,而是湯劑——隨癥加減,辯證施治,親身服用,療效很好。
說回正題。本次采訪其實是一個比較失敗的樣本,拿出來分享,希望能自我解剖一下。
8月29日,哈爾濱火災發生后的第4天,編輯錢昊平就約我寫這題。但當時我“稿債”纏身。9月4日,再次約我寫,角度是“遇難者老人的最后旅途”,說“好飯不怕香,好題不怕捂”(這是我私自添加的)。
和我對接的編輯給我講了幾個要點:最后的旅行;老齡化生活方式;保健品與旅游。
現在回想,在破題環節,我便出現了一個bug。這也直接導致我的第一稿差點“被廢”。由于缺乏經驗,我并沒有準確領會編輯意圖,我的思路還停留在事件本身,想到的采訪對象也都是事件相關方:保健品公司、遇難者家屬、幸存者老人。
采訪的第一步是找人。我沒去現場,但當時大火已經發生10天,其他媒體的相關報道也基本“塵埃落定”。所以,最快捷的辦法是向同行咨詢。
在“六度空間&r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