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輝 一半退休,永不退役 | 佳作重讀
“我不再想退休。我的專業、我那么多年的工作經驗,如果就這樣退了, 太對不起以前帶我的前輩,也對不起帶給我這么多愛與美的電影行業?!?/blockquote>
圖 / 本刊記者 姜曉明
“我不再想退休。我的專業、我那么多年的工作經驗,如果就這樣退了, 太對不起以前帶我的前輩,也對不起帶給我這么多愛與美的電影行業。”
在香港影帝不稀奇。就那么大地方,就那么幾個演員,稍有天分,再用點力,輪也會輪得到。稀奇的是蟬聯影帝,一而再、再而三地成為影帝。更稀奇的是把香港金像獎男主角、男配角,臺灣金馬獎男主角、男配角全部收入囊中的全能影帝。
他叫梁家輝,職業演員,曾經的香港短跑紀錄保持者,業余散文家,玩票的南極科考隊員,甚少緋聞的好好先生,愛煲湯的婆媽老爸,西方人管他叫Tony Leung。
“大陸演員”梁家輝
有一個段子在圈內廣為流傳。當年TVB藝員班選龍套為周潤發配戲,一出賭場的戲,群眾演員就有好幾百號人。周潤發手下兩個馬仔出場了:一個是劉德華,嘴里叼著牙簽;另一個是梁家輝,手插在西裝里,作隨時掏槍狀。
片場突然響起導演的大嗓門,“你叼著個牙簽干嗎?你手這么插干嗎?你們以為自己是誰???拿破侖???”
劉德華的《神雕俠侶》在無線熱播,走上燦爛星途時,梁家輝拿到一紙解約書。他當模特、辦雜志,以為從此跟電視圈無緣了。當時他正在追求一位漂亮的封面女郎李殿朗,沒想到被女孩的老爸看上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翰祥。他發現這個和女兒拍拖的小伙子,怎么看怎么像歷史圖片上的咸豐皇帝。
“有一天到他家吃飯,他問我,Tony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拍電影啊。拍電影?在哪里拍?他說回大陸拍。得拍多久?他說一年多一點吧,拍老戲,去北京。哇,我當下反應就是好過癮啊,京城!我從來沒去過!”
那是改革開放之初的北京,香港來的“老鄉”Tony梁上街吃個餃子還得帶上肉票。他學會了去買黑市魚,從團結湖騎車沿長安街到西苑飯店,一路上只有他一輛自行車,如果是清晨,還看得到驢車拉著大白菜進城。
語言不通,他當了大半年聾子和啞巴,靠手勢、鞠躬和作揖建立最初的社會關系。和劉曉慶配戲也嚇了他一跳,“每天在現場把劇本翻開,我的是干凈的印刷劇本,她的是寫滿字、做滿功課的,我的天!她怎么寫那么多東西,密密麻麻的。”
拍完李翰祥的《垂簾聽政》和《火燒圓明園》,26歲的梁家輝捧回了1984年第3屆金像獎,成為金像獎史上最年輕影帝。
香港影視圈早已忘了這個只有過片刻露臉的龍套,面對這個已經學了一口普通話的新人,大家都說,李翰祥捧出來一個大陸演員。
背部光滑的東方胴體
高峰到低谷只有一步之遙?!痘馃龍A明園》是與內地的合拍片,當時大陸與臺灣關系微妙,香港電影很大的發行市場在臺灣,幾乎所有電影的資金都來自臺灣。當時臺灣有個規矩,凡是在大陸拍過電影的演員,一律封殺。梁家輝一下子成了大目標。臺灣公司讓他寫悔過書,他就是不愿意。于是在臺灣,凡有梁家輝出演的影片,一律不準進院線。失去了臺灣市場沒戲拍,沒有一家電影公司再敢找他。為了掙錢,梁家輝跟朋友在街頭擺地攤,賣首飾和手工藝品,兼給無證小販望風。
在銅鑼灣叫賣自己用母親的縫紉機做出來的皮手鐲,有顧客狐疑地問,“你和那個演戲的梁家輝真像。”他笑著回答:“我就是梁家輝啊。”
“那時候我還年輕,沒有生活負擔,沒有家庭負擔,也沒有心理負擔,不會覺得沒戲拍是一個低潮。”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