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收視率造假利益鏈:片方與電視臺“對賭”,廣告主只看收視率
影視圈近來可謂“多事之秋”,繼“陰陽合同”事件引起行業地震,近日知名導演郭靖宇在微博上公開炮轟黑勢力操縱收視率一事,再次將整個影視行業推上了風口浪尖。
影視圈近來可謂“多事之秋”,繼“陰陽合同”事件引起行業地震,近日知名導演郭靖宇在微博上公開炮轟黑勢力操縱收視率一事,再次將整個影視行業推上了風口浪尖。
郭靖宇此番公開揭露行業黑幕贏得了不少同行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今日,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公開發表聲明稱收視率造假是行業毒瘤,并號召全行業達成共識,共同抵制收視率造假行為。就在昨日,廣電總局也發出公告,表示已經對收視率問題展開調查,一經查實違法違規問題將嚴肅處理。
郭靖宇此番炮轟的導火索源于其新作品《娘道》因拒絕花7200萬高價購買收視率,導致播出時間一直被某衛視擱置。郭靖宇的爆料甚至還牽扯出了剛剛收官的《天盛長歌》,他透露因為該劇的片方拒接購買收視率,因收視率“不合格”直接被衛視砍掉了14集,造成片方直接損失一個多億。
其實,收視率造假在影視行業已成“公開的秘密”,但因其中盤根錯節的利益鏈條以及近年來資本愈發急功近利而無法肅清。電視臺的施壓、制作公司的迎合、收視率數據市場的一家獨大,都給收視率營造了“野火燒不盡”般的造假機會。
【現狀】
收視率造假“頑疾”難除
“這是長久以來的行業問題,無法通過一己之力對抗。”一位從事影視劇宣發工作的業內人士向南都記者無奈地感嘆道。郭靖宇導演此次公開揭露收視率造假的黑幕讓這一行業問題引起了外界大范圍關注。但其實,近年來,收視率造假的問題早已如“頑疾”般在影視圈中蔓延。
2012年中視豐德影視公司董事長王建鋒業內率先實名舉報某機構造假收視率,后者承諾一年交5000萬便可讓其旗下的“中視豐德熱播劇場”進入全國收視十強。
光線傳媒有限公司總裁王長田公開表示,2015年,光線傳媒因拒絕參與收視率造假,進而退出了電視節目市場,他還強調收視率造假的亂象已然存在多年。
2016年,古裝劇《美人私房菜》因收視率低迷被浙江衛視緊急撤檔,該劇制作人嚴從華直言因為沒有購買收視率,導致開播后第三天收視率排名掉到了同時段的第22名。
另外,據南都記者了解,除了劇集受到收視率問題影響,此前多個地區的收視率樣本戶也被爆疑似遭到“污染”,從而影響了地方衛視的收視率。
業內某位知名編劇告訴南都記者,買賣收視率的現象在四五年前就已經成為行業普遍現象,而這種“玩法”竟是源于某些生產不出高品質公司的制作公司。
“以前我們的戲收視率都挺高的,后面有一些新來的影視公司沒有掌握電視劇的特質,生產出來的戲收視率都不行,但收視率又是他們跟電視臺結算的重要依據,他們就想說直接買數據不就完了?然后四五年前這樣一批沒有創作能力又要業績的公司就興起買收視率的風潮,并且嘗到了大量甜頭,電視臺也歡迎他們。”該編劇表示,之后許多影視公司發現認真制作的作品卻“打不過”買數據的影視劇,也只好同樣效仿這些公司去造假收視率。
對此,熟悉影視行業的文化批評家張天潘對南都記者表示,目前國內影視行業是市場化運作模式,只要以收視率為主的評價體系不變,影視行業就依然會以結果作為導向,收視率造假的問題自然也就難以根除。
【起底】
以電視臺為中心的利益分配
郭靖宇導演的此番炮轟,直接將矛頭對準了國內某地方衛視,據知情人士向南都記者透露,郭靖宇所指的就是江蘇衛視。其實,這也可從郭靖宇透露的只言片語中做出推斷。
據了解,從2015年開始,國內所有影視劇實行“一劇兩星”政策,即一部電視劇最多只能同時在兩家上星頻道播出,目前播出《娘道》的只有北京衛視和江蘇衛視。但郭靖宇在微博中表示過某衛視已經與其簽訂了播出合同且不肯退片,而他近日已明確表示北京衛視不要求他買收視率。如此一來,矛頭指向不言而喻。
就在事件發酵之際,曾執導過《可可西里》、《南京南京》的知名導演陸川透露,北方某市電視臺要求其制片朋友將每集40萬元購買收視率的款項打到指定的公司,否則將不與片方結清尾款。對此,陸川向南都記者強調,他所提及的情況“千真萬確”。
片方與電視臺的對賭
對于上述業內人士的爆料,從事影視劇宣發的業內人士告訴南都記者,近年來片方購買收視率的壓力大部分來自電視臺。上述的知名編劇也表示,正是由于收視率買賣行為的蔓延,電視臺逐漸與這些樂于造假的影視制作公司結成了利益同盟,“你不買(收視率)電視臺就把你排擠出去,有能力做高收視率劇集的這幫人才是他們的眼中釘。”
而這樣的利益共同體形成的前提就是電視臺與各片方的收視率對賭協議。上述的業內人士向南都記者透露,由于國內電視臺多采用預購選片機制,方式為集中采購集中播出。其中電視臺在播出前向片方支付一部分預付款,然后依據最后的收視率給片方結算尾款。
這意味著電視臺無法預判一部劇的收視率好壞,而收視率的好壞又將直接影響片方回款的額度和速度。因此,對賭收視率就成為了行業內常見的游戲規則。上述的知名編劇告訴南都記者:“國內每年積壓上萬集電視劇,電視臺就成了買方市場。”特別是在2015年“一劇兩星”政策實行后,“僧多粥少”的現象也就愈發嚴重,能保證“漂亮的”收視率就成為了劇集上星首播的必要條件。
于是,電視臺為減少“低收視”的風險,片方為了“擠上”臺播渠道,雙方一般都會就收視率作出“對賭協議”。片方需向電視臺擔保約定收視率,倘若未及格,電視臺有權扣除部分尾款。
廣告主“唯收視率”論
上述的知名編劇告訴南都記者,很多電視臺對買收視率都是縱容態度,因為高收視率能直接為其廣告收益帶來積極影響,上述從事影視劇宣發工作的業內人士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
“廣告對于電視臺來說是最主要的創收來源,廣告收益又大部分來自電視劇,像其他綜藝類的創收還是有風險的。”據南都記者了解,許多廣告主在選擇電視臺投放廣告時,收視率幾乎成為了“唯一”參考標準,倘若電視臺無法達到廣告主要求的收視率,需要向廣告主進行賠償。因此,電視臺施壓片方,廣告主施壓電視臺,這樣環環相扣的利益鏈條上,“收視率”就成為了各方的議價工具。
電視臺想方設法回收買劇成本
如此一來,“收視率”似乎成了整個影視行業的“緊箍咒”。但另一方面,近年來,受演員的天價片酬、“大IP”劇集泛濫、“一劇兩星”的限制,電視臺的購片成本也逐年高漲。
據了解,有媒體統計過,2010年新版《三國》傳聞四大衛視每家每集購片價格為50萬,2015年《羋月傳》單集價格200萬,原本定于江蘇、東方衛視播出的《如懿傳》每集價格300萬,即將在湖南衛視播出的《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的每集價格為480萬。以目前多數影視劇動輒50集以上來算,一部上星劇的購劇價格輕松過億元。
一位曾參與過多部熱門劇制作的制片人向南都記者透露,由于成本高漲,部分電視臺開始想方設法“聯手”外部的造假機構回收購劇成本,因此也就出現了郭靖宇長文中炮轟的某衛視要求他向指定的“大神”去購買收視率。
該制片人告訴南都記者:“比如30萬買一集收視率,電視臺收20萬,‘大神’收10萬,他們就是這么玩的。而且這種賣收視率的人不是說你去電商平臺上就找得到,這些人都是電視臺跟你說你去找誰。”他強調,購買收視率的現象的確存在,但并沒有外界所描述的程度那么嚴重,因為許多聲稱買得動收視率的“大神”都是借此騙錢的。“‘大神’很可能是忽悠人的,和電視臺勾結然后兩邊坐地分贓,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控制收視率的。”
不過,上述的知名編劇堅稱,買收視率的行為在行業內已然是半公開狀態。“現在電視劇的預算里有個叫‘數據維護費’,其實就是買收視率的費用。”
【探因】
誰在操縱收視率數據
除了電視臺在收視率上的施壓,多位業內人士向南都記者表示,目前國內能提供電視劇收視率的權威機構只有一家,其他收視率榜單得不到行業認可,這樣的現狀,容易使某些“帶有目的性”的公司干擾用戶樣本,從而操縱收視率。
據了解,上世紀90年代,尼爾森曾在國內推出了收視率服務,之后法國索福瑞集團與央視調查咨詢中心成立了合資公司索福瑞,但自2008年尼爾森退出中國收視率市場后,索福瑞就成了行業內唯一獲得認可的可提供收視率的服務機構。
不過,上述從事宣發工作的業內人士以及知名編劇均向南都記者透露,索福瑞的數據也存在局限。南都記者查閱索福瑞官網獲悉,索福瑞的收視率調查分為基礎研究、抽樣和建立固定樣組、測量(數據采集)、數據處理四個步驟,其中數據采集部分采用的日記卡法和測量儀法,兩類方法都明確指出需要記錄樣本用戶中所有4歲及以上家庭成員收看電視的情況。
根據索福瑞官網顯示,目前他們擁有5.79萬余戶樣本家庭。其電視收視率調查網數據顯示,25個省級收視調查網的樣本用戶為17250個,117個城市收視調查網的樣本戶也不過是21000個。上述知名編劇告訴南都記者,這些樣本家庭分散到每個地區后數量就不多了:“北京也就幾千戶的樣本,這已經是樣本戶比較多的地區。倘若索福瑞本身沒有問題,制作公司也極易通過非法手段找到樣本戶,這種情況下操縱收視率是很容易的。”
事實上,利用用戶樣本基數不大,干擾少部分用戶樣本來撬動某個地區的整體收視率的可能性確實存在。微博上某位用戶就向南都記者反映,他曾經收到過不知名機構的電話,表示只要他定時收看某電視臺的某部影視劇,就可以按小時支付他一定的報酬。
對此,上述的制片人表示,雖然不能單方面指責索福瑞在取樣上產生問題,但行業只認這家又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這里面有一定的制度設計問題。”
除了樣本數量少導致易受“污染”,上述負責宣發工作的業內人士也表示,目前對收視率的統計主要分為全國網數據、52城數據、34城數據,各大電視臺基本上都是“各取所需”,他告訴南都記者:“統計的樣本數不一樣,數據就不一樣,各個片方、電視臺宣傳的時候就挑有利于自己的標準。所以,就算動不了索福瑞的數據,也可以動這些數據的來源。”
對于這樣的市場環境,張天潘表示:“現在都是市場化操作手段,你需要什么數據我就提供什么數據,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鏈條?,F在就是惡性循環,劣幣驅逐良幣,形成了一個畸形市場。”
他認為,從整個產業鏈來看,電視臺、導演、制片人、數據造假的公司其實都可能獲益,受害最嚴重的其實是觀眾。“弄虛作假就能獲得高收視,那對于用心拍劇的人是不公平的,以后大家紛紛效仿造假,這不利于電視劇水平的提升。”
(來源:商業數據)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