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吧,稿費 | 封面人物
從而立之年到去世,魯迅平均每年可以掙到16.8萬銀元,平均每月一到兩萬多銀元。當時上海中學教師月薪50-140銀元,小學教師30-90銀元。一銀元可買16斤大米,四五斤豬肉,6尺棉布
1957年,上海新文藝出版社出版了錢春綺翻譯的三部海涅詩集——《詩歌集》《新詩集》《羅曼采羅》,單是《詩歌集》,錢春綺就拿到8000元稿費,當時普通人一個月的工資只有幾十元
責任編輯:楊子
插畫 / Nath
從而立之年到去世,魯迅平均每年可以掙到16.8萬銀元,平均每月一到兩萬多銀元。當時上海中學教師月薪50-140銀元,小學教師30-90銀元。一銀元可買16斤大米,四五斤豬肉,6尺棉布
1957年,上海新文藝出版社出版了錢春綺翻譯的三部海涅詩集——《詩歌集》《新詩集》《羅曼采羅》,單是《詩歌集》,錢春綺就拿到8000元稿費,當時普通人一個月的工資只有幾十元
2010年文學期刊普遍上調稿費之前,中國作家和翻譯家的稿費長時間維持在千字60-80元。經過兩次上漲,目前少數文學刊物稿費可達千字千元,而文學翻譯的稿費至今仍在千字80元左右。
回望過去120年的稿費變遷就會發現,作家與翻譯家的稿費水平總體呈下降趨勢。20世紀初,稿費制度確立。新中國成立初期,作家與翻譯家靠一本書的稿酬便能買下北京一座四合院。“文革”時期取消稿費制度。改革開放后,文學在80年代迎來繁榮,這也是稿費“最后的好時光”。進入90年代,作家與翻譯家稿費多年偏低,而物價持續上漲,這一群體的生活大多與富裕絕緣,無正規職業者甚至入不敷出。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行各業精英在掘金的路上八仙過海,一路狂奔。作家與翻譯家持續為社會貢獻精神財富,但他們的汗水遠未得到相應的經濟回報。這樣的失衡大大抑制了作家與翻譯家的積極性。如今,他們中的相當部分幾乎全靠熱愛和情懷勉力支撐。
2010年、2016年,文學期刊《收獲》《上海文學》漲過兩次稿費,第一次提高到千字500元,第二次提高到千字800至1000元?!度嗣裎膶W》《花城》等文學雜志也隨之提高稿費標準,而在2010年之前,全國文學雜志的稿費維持在千字60-80元。
維持多年的稿酬標準使文字價值肉眼可見陡降?!痘ǔ恰分骶幹煅嗔嵊浀?,畢飛宇1991年在《花城》發表處女作《孤島》時,這篇5.5萬字的中篇小說拿到一千七百多元稿費,幾乎相當于他三年的工資。到了2012年,畢飛宇一個中篇只能拿到幾千塊,相當于一個月的工資。接受采訪時,畢飛宇說:“盡管我寫作事實上與稿酬無關,但拿到稿酬,多少還是會心有不爽,只能感嘆文學創作貶值得太厲害。”
盡管《花城》已經將稿費提高到千字500-1000元,但遇上想要靠文學謀生的作者,朱燕玲和副主編李倩倩還是會勸他:“找個主業,把寫字兒當業余愛好吧。”
與文學創作一同貶值的還有作家的地位。20年前,作家潘向黎對寫手說:“你有當作家的潛質,應該潛心搞創作。”對方會半開心半惶恐地說:“我真的可以嗎?”現在她對別人說同樣的話,對方會回她:“我不要,我要還房貸,我要養家。”
翻譯家的境況更惡劣?!妒澜缥膶W》雜志的翻譯稿費為千字120元,編輯部主任蘇玲稱“這已經是行業內中等偏高的水平”。據她所知,大部分出版社達不到千字100元?!痘ǔ恰烦霭嫔绯銎?ldquo;藍色東歐”系列叢書,主打東歐各國較小眾的經典作品,因申請到專項基金,目前可以提供千字100—110元的稿費,譯者都十分開心,他們都是靠別的工作養文學。叢書中的波蘭語譯者趙剛是波蘭總統訪華時的翻譯,他做同聲傳譯是以小時計酬,翻譯一本書的稿費他做同傳幾天就能賺回來,但翻譯一本書他得打磨幾年,完全靠熱愛。
魯迅
回溯歷史,稿費并非一直如此。魯迅靠稿費過著優渥的生活;老舍和劉紹棠憑著一本書的稿費在北京買下四合院;二十多年前,畢飛宇也曾一個中篇賺到好幾年的生活費。
《魯迅全集》 1938年初版 圖 / 北京魯迅博物館提供
經濟發展,物價上漲,稿酬標準長時間在低水準上一動不動。后來奮起直追,已遠遠趕不上物價增速。作家群體落在了起飛的經濟的后面。畢飛宇曾為作家現狀感到憂心:目前文學消費呈較低端的狀態,比稿酬更讓人痛心的是整個文學生態的不健康?,F在作家很多時候都會陷入一個粗鄙的語境,沒人尊重文學,沒人尊重作家和詩人。
身陷如此尷尬的境地,作家怎樣才能過上體面的生活?
民國時期
稿費推動現代文學發展
“稿酬”一詞的前身為“潤筆”,最早可追溯到西漢司馬相如因作《長門賦》而得黃金百斤一事,宋代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寫道:“作文受謝,自晉宋以來有之,至唐始盛。”
隨著我國近代出版事業的發展和出版制度的形成,報業、出版業已經完全市場化運作,20世紀的中國作家第一次可以通過自己的精神產品獲得經濟上的報酬。到了“五四”時期,以字數和版稅計酬已經相當流行,至此中國擁有了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職業作家。
1898年,南洋公學籌建譯書院,張元濟受聘主持,組織翻譯出版了一些西方思想的書籍。后張元濟加入商務印書館,設立編譯所,推出西洋東洋科學書籍。
1910 年, 清政府頒布中國第一部《著作權律》,承認了文學商品化,稿費與著作權得到法律保護,保障了職業作家的生存。
同年7 月,《小說月報》創刊,“征文條例”規定了四等稿酬:“甲等每千字五銀元, 乙等每千字四銀元, 丙等每千字三銀元, 丁等每千字兩銀元。”1913年,魯迅以周倬為筆名在《小說月刊》發表小說《懷舊》,收到稿費五塊銀元。
辛亥前已流行按字數計酬的稿費制,包天笑回憶:“這時上海的小說市價,普通是每千字二銀元標準,這一級的小說已不需修改。也有每千字一銀元的,甚至有每千字僅五角的, 這些稿子大概要加以修改。”
1916年,陳獨秀主編《新青年》月刊時宣布:“來稿無論或撰或譯,一經選登,奉酬現金。每千字(譯文)二銀元至(撰文)五銀元。”1918年,《新青年》發出啟事:投稿簡章業已取消,所有撰譯,悉由編輯部同仁共同擔任,不另購稿。
此時《新青年》編輯部成員大多擁有報酬豐厚的職位,陳獨秀任北大文科“學長”,月薪300銀元;胡適任文學教授,月薪280銀元;魯迅在教育部擔任公務員,月薪300銀元。1918年至1922年,《魯迅日記》中,未見一次稿費記載。
1911年到1919年,1銀元可買30斤上等大米,8斤豬肉,10尺棉布。按照《1918-1980年北京社會狀況調查》,20世紀20年代北京一個四五口人的勞動家庭,每年伙食費132.4銀元。當時一個標準家庭的貧困線定位在每月收入10銀元以下。
到1922年,文化人開始注重稿費和版稅收入,文學研究會、創造社、南國社……都進入了市場。魯迅也在1926-1927年完成了公務員向自由撰稿人的身份轉換。在這個階段,名作家茅盾、巴金、老舍、田漢、曹禺、丁玲、沈從文等人,都可以全職寫作,靠稿費生存。
1930年代,千字兩至三銀元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