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真的是 “狗屁工作”嗎
最富有的百分之一有著極大的流動性:當沃爾瑪稱雄于零售業時,亞馬遜的貝索斯大學還沒畢業;當美國政府指控微軟搞壟斷時,臉書還沒有問世。
責任編輯:陳斌
對大多數人來說,人類不僅沒有在向“閑著沒事做”的方向邁進,而是越來越疲于奔命。
(本文首發于2018年9月20日《南方周末》)
最富有的百分之一有著極大的流動性:當沃爾瑪稱雄于零售業時,亞馬遜的貝索斯大學還沒畢業;當美國政府指控微軟搞壟斷時,臉書還沒有問世。
1928年末,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寫了一篇短文,題為“經濟發展為我們的后代創造的可能性”。在這篇展望未來的文章中他大膽地預測,一百年后,即2028年,歐洲和美國的生活水平將有大幅提升,以至于大家不必再疲于奔命地去賺錢。凱恩斯還預測“我們的后代”每天工作的時間大約在三小時左右,而即使這么短的工作時間也意味著整個社會勞動力的供應仍會超過實際的需求。
今天,我們離凱恩斯預測的2028年只有10年之隔,但只要稍稍回顧一下近90年的發展,幾乎無人膽敢做出像凱恩斯那樣的大膽的預測。對大多數人來說,人類不僅沒有在向“閑著沒事做”的方向邁進,而是越來越疲于奔命。
在現代社會,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夏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