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蒙古馬

自1975年以來,內蒙古的蒙古馬數量持續下降了30年,“這種情況下,我們不是保護蒙古馬的意思,是搶救蒙古馬的意思?!?/blockquote>

責任編輯:蘇永通 助理編輯 溫翠玲

正在趕馬的格日勒圖。蒙古馬雖經千年馴化仍習慣半野生存,無需棚圈,不用哺飼。(南方周末記者 湯禹成/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9月20日《南方周末》)

自1975年以來,內蒙古的蒙古馬數量持續下降了30年,“這種情況下,我們不是保護蒙古馬的意思,是搶救蒙古馬的意思。”

曾經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馬耐力足,卻面臨改良血統爭議,因為賽馬更看重速度,“你來內蒙古不賽蒙古馬賽洋馬,那成什么了?”

在內蒙古錫林郭勒西烏珠穆沁旗的草原深處,牧民格日勒圖蓄養著400匹純種蒙古馬。世紀之交,他的草場上,蒙古馬一度僅剩20匹。

八百多年前隨成吉思汗征戰沙場的蒙古鐵騎,曾在30年間持續減少:1975年,內蒙古草原上生活著239萬馬匹,大多為蒙古馬;2005年,馬匹數量跌至六十余萬匹的谷底,改良馬遠多于蒙古馬。

究其原因,生態環境惡化、承包到戶割裂草原,壓縮了蒙古馬的生存空間。而市場的“無形之手”,不僅左右了牧民的選擇,甚至引發了蒙古馬是否需要改良的血統之爭。

在馬背上長大的格日勒圖等人,展開了歷時十余年的搶救蒙古馬行動。2018年,內蒙古馬匹數量回升至94.8萬匹,其中蒙古馬約30萬匹。

2017年12月13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布《關于促進現代馬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加強蒙古馬等地方品種資源保護”。這是蒙古馬保護首次出現在省級政府的紅頭文件中。

格日勒圖的草場上,馬群正奔向喝水處。蒙古馬以耐寒、耐旱、耐饑著稱。(南方周末記者 湯禹成/圖)

帶著馬兒打“游擊”

2000年,現任內蒙古農業大學副校長的馬學專家芒來從日本留學回來,上電臺宣傳蒙古馬的文化價值和行業前景。

一位八十多歲的牧民打電話和節目連線:由于草場退化、馬價低廉,他只能選擇養牛養羊,祖輩幾代人的養馬事業眼看就要斷送。

說著說著,老人哭得無法言語,直播節目戛然而止。芒來恍然大悟:牧民對馬的喜愛之情,是任何家畜都比不了的,只要在馬身上不虧本,牧民不會舍棄養馬。

走訪牧民人家,芒來發現問題所在:馬價低廉,僅牛價的約三分之一;而在飼養條件方面,馬比牛羊吃草更多,活動量大,需要更大的草場。

這一年前后,牧民格日勒圖發現,身邊越來越多朋友開始賣掉蒙古馬,或對蒙古馬進行雜交改良。

養馬不劃算,養蒙古馬更不劃算,直到現在依然如此。錫林浩特牧民吉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相似年齡的蒙古馬駒身高130厘米,改良馬駒身高可達160厘米,后者不僅產肉多,產奶也多。改良馬一天能擠8斤奶,比蒙古馬多2斤。

牧民心里都有一桿秤,何況是格日勒圖。他先后在當地旅游局、林業局、扶貧辦等部門任職,既是牧民,還是個有著大學文憑的政府干部。

然而,18年前,在別人賣出蒙古馬時,格日勒圖的草場里卻開始不斷添加蒙古馬。

2006年,家中的5000畝草場已不夠用。他開著農用運輸車拉著馬匹四處尋覓,但一無所獲,只能將馬寄養在不同朋友家的牧場,用留幾匹馬作為回報。

“能待一年是一年,待不了一年就半年,”格日勒圖帶著蒙古馬打起了“游擊”,“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