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最全“航游”價目表,沖進宇宙的方式了解一下
中國什么時候能實現太空旅游?
如果有人問你,你想上天嗎?你會怎么回答?
日本富豪前澤友作也許會回答:“我想!”不僅僅是想想而已,他用行動力證了自己“想上天”的愿望,而“送他上天”的是SpaceX的老板馬斯克。“我可以告訴你,我選擇登月。”9月18日上午,在發布會馬斯克介紹之后,前澤友作如此宣布。
前澤友作
在當地時間9月17日晚間SpaceX舉行的發布會上,馬斯克宣布日本Start Today創始人前澤友作(Yusaku Maezawa)將是首位乘坐SpaceX公司獵鷹重型火箭系統進行繞月旅行的私人乘客。前澤友作已經為這次旅行購買了SpaceX BFR飛船上的所有座位,并計劃與六到八名藝術家同行,他還邀請馬斯克加入。這艘太空飛船,最早將于2023起航飛往月球。
自古以來,人類就不乏對太空的探索。古時有萬戶飛天,現在有各個國家不斷研發航空航天技術。到如今,太空旅行已經不是國家航天員的專利,許多旅客已經可以自費“上天”玩兒一圈了。
太空旅行“自由行”版
記者梳理發現,除了SpaceX將作為首次商業繞月飛行從廣義上來說,能幫你實現“太空夢”還至少有 4種途徑:飛機的拋物線飛行、接近太空的高空飛行、亞軌道飛行和軌道飛行。
四種飛行方式及其價格比較(據產業信息公開資料整理)
當前比較成熟的高端太空旅行是亞軌道飛行,而真正意義上的太空旅游是軌道飛行,其市場并未成熟。據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方面稱,美國不斷推進亞軌道商業載人航天項目,亞軌道飛行每次每人成本在 10-15萬美元,實現了年均 1000 萬美元的收入。
據產業信息網稱,到 2030年,亞軌道飛行有望達到年均 10 億-15 億美元收入,軌道飛行太空旅游市場有望達到年均 20億-30億美元。太空旅游總市場可達到年均 30億-45億美元。
在軌道飛行領域,目前軌道飛行單次票價保持在 2000萬美元,由于費用昂貴,全球經歷過軌道飛行的還不超過十人。據公開報道稱,2001年,美國富翁丹尼斯·蒂托花費2000萬美元完成了為期8天的太空旅行,成為第一位太空游客。2002年,南非億萬富翁也花了2000萬美元搭乘聯盟號載人飛船完成了太空旅行。未來隨著航天技術和商業模式的成熟,亞軌道飛行和軌道飛行的費用都有望下降,從而擴大太空旅游市場。
太空旅行“安樂”版
即使生前沒有機會進行一次昂貴的太空旅行,如今還有相對廉價方式能讓人們死后長眠于宇宙。
據報道,今年8月22日,日本國內最大的殯葬行業展覽會ENDEX在東京召開,其中將骨灰撒到太空這一葬禮方式引起了廣泛關注與探討。太空殯葬最早可追溯到1997年,科幻電視連續劇《星際旅行》的制作人金·羅丹貝利的骨灰率先被火箭送上無邊無際的浩瀚宇宙,美國的太空殯葬業相對最為發達,其次是英國日本。
極樂太空官網截圖
據engadget報道,極樂太空(Elysium Space)將自己定位為“太空殯葬服務公司”,它是由前NASA員工和殯葬專家聯合成立的公司。該公司通過和SpaceX合作,推出了全球第一架“Elysium Star II”搭載了骨灰盒的追悼飛船,該飛船將從南加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起飛,由無人駕駛的SpaceX獵鷹9號火箭帶入太空。在火箭發射后,它將繞地球運行,以“太陽同步軌道”運行,確?;鸺涍^“地球上的每一個地方”。經過兩年的飛行后,火箭將重新進入地球軌道,并在重返大氣層時被燒毀。
到目前為止,極樂星球II號飛船的“機票”已經售出了100多張。家屬可以通過iOS/Android應用程序跟蹤飛船的確切位置。據了解,這項殯葬服務的起步價為2490美元。
中國太空旅游的發展環境如何?
南都記者梳理相關信息發現,2018年中國在太空旅行發展環境較為利好。政策和市場方面,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總工程師吳樹范認為,從2015年政策的大門打開,我國商業航天就進入了快車道。經過三年的醞釀,商業航天不僅有了市場的積累,資本也紛紛進入,2018年會是商業航天真正爆發之年。技術方面,中國火箭也已經具備一定的能力。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發布的未來航天運輸系統路線圖顯示,到2020年,我國主流火箭將達到國際一流水平,面向全球提供“太空順風車”“太空班車”等多樣化的商業發射服務。
我國空間站的基本構型(來自中國產業信息網)
中國什么時候能實現太空旅游?
中國太空旅游發展到哪一步了?南都記者了解到,目前中國太空旅游仍處于萌芽階段。新思界發布的《2017年中國太空旅游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國內的太空旅游相關行業仍是以基礎的博物館展覽、模擬倉體驗、借助VR等新技術提供娛樂項目等。
但是,中國真正實現太空旅游仍來日可期: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總裁韓慶平2016年在第八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高峰論壇的“航天事業新動力”分論壇上公布了中國太空旅游三步走時間表:
2020-2024年,利用10噸級的亞軌道飛行器,相繼實現60-80公里軌道高度的商業載荷飛行和3-5座的商業載人飛行,提供太空觀光、短時間失重體驗和特殊機動飛行服務。
2025-2029年,利用100噸級的亞軌道飛行器,可相繼實現120-140公里軌道高度的商業載荷飛行和10-20座的商業載人飛行。
2030-2035年,利用100噸級組合動力飛行器,提供10-20座、80-90公里軌道高度的長時間亞軌道商業飛行,支撐全球快速點對點洲際航班、商業長期空間飛行等業務的開展。
(來源:南都創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