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社區的孩子 首屆“理想國文學獎”得主王占黑口述

《空響炮》共收錄八篇短篇小說,講述一系列江南城市老社區的小人物故事,“他們共生一處,以遲緩的腳步追趕城市瘋狂的發展速度,吞吐著代際內部的消化不良,接受一輪一輪的改造,它看似沉睡的軀殼里不停歇地涌動著復雜的事件、關系和情緒,而這些無不是基于老子、兒子、房子、票子,基于遍地皆是的生老病死?!?/blockquote>

責任編輯:周建平

王占黑 圖 / 受訪者提供

首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9月19日在北京揭曉,王占黑《空響炮》摘取這一殊榮。此前公布的決選名單中,入圍青年作家為雙雪濤,王占黑,阿乙,張悅然,沈大成。

《空響炮》共收錄八篇短篇小說,講述一系列江南城市老社區的小人物故事,“他們共生一處,以遲緩的腳步追趕城市瘋狂的發展速度,吞吐著代際內部的消化不良,接受一輪一輪的改造,它看似沉睡的軀殼里不停歇地涌動著復雜的事件、關系和情緒,而這些無不是基于老子、兒子、房子、票子,基于遍地皆是的生老病死。”

今年4月,《南方人物周刊》刊發了王占黑的口述文章,為我們分享她與老社區共同成長的獨特體驗。

去年,王占黑搬進了上海市區的一個老社區里。方形的六層樓房像樂高積木一樣按碼排好,老人三五閑聊,貓狗流竄其間,怎么看都是上世紀的模樣。江南陰雨潮濕,天氣轉好時,每戶陽臺外的長方形晾衣架上,會立刻多出四五根平行的竹竿,晾滿被子毛巾、外套內衣、鞋子襪子,像是全家衣柜的展覽,更像是對太陽的狂歡。

王占黑被自家前面的一戶吸引了,五根竹竿已經排滿,戶主又斜伸出一根,大搖大擺地架在了貼隔壁的長方形衣架上面。她說,這是南方城市人的空間生存欲望,也是生命力。

住老社區是客觀現實也是主觀愿望。在上海,房租均價三千左右的老社區是多數職場新人的選擇。而無論是從前在家鄉,如今租房,還是未來買房,王占黑都希望能一直生活在這樣的小區里。

自2014年起,1991年出生的王占黑寫了一系列江南城市老社區的故事,發表在各類文學期刊和媒體平臺上,并于今年集結成冊出版:《空響炮》和《街道英雄》。2017年“嘉潤·復旦全球華語大學生文學獎”頒獎禮上,“賈平凹拿著獎牌找不到領獎人,想不到叫這個名字的人就是站在他身邊的女生”,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新穎在《空響炮》的序中說,“稍微對比一下同齡人,就會發現這是一種不常見到的能力——把眼光從自己和自己這一代身上移開,理解和致敬前輩。”她自己也是在這樣的社會空間和人際關系里成長起來的,她寫老社區人日常的生活,“看起來雞毛蒜皮、東長西短,卻總格外地關乎生老病死”。

一個年輕人穿過晾滿衣裳的弄堂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從弄堂搬進單元樓,逼仄的螺旋式空間變為敞亮的兩室一廳。然而很快地,人們又匆忙搬出單元樓,去往更高的公寓,更大的戶型。于是小區成了老小區,工人新村成了舊新村,留下來的人們構成了舊型社區在新世紀的鋼筋水泥,也恰好代表著三種不容忽視的社會角色:失落的工人群體,日益龐大的老齡化群體,以及低收入的外來務工群體。

他們共生一處,以遲緩的腳步追趕城市瘋狂的發展速度,吞吐著代際內部的消化不良,接受一輪一輪的改造,它看似沉睡的軀殼里不停歇地涌動著復雜的事件、關系和情緒,而這些無不是基于老子、兒子、房子、票子,基于遍地皆是的生老病死。

這個獨立于“鄉村”和“都市”之外的半新不舊的空間,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