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不是電影的衍生品” 法國導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談《放牛班的春天》
2018年9月7日,法國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中文版在北京舉辦發布會,這是該音樂劇第一個國際版。與此同時,開啟全國海選尋找最美童聲來出演“放牛班的孩子們”。
責任編輯:謝曉
2018年9月7日,法國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中文版在北京舉辦發布會,這是該音樂劇第一個國際版。與此同時,開啟全國海選尋找最美童聲來出演“放牛班的孩子們”。
由經典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原班人馬打造的同名音樂劇,2017年在巴黎首演,取得巨大成功。同樣是音樂劇導演的克里斯托夫·巴拉蒂說:“我認為這部電影更適合音樂劇,甚至覺得舞臺才是這個故事最好的呈現方式。”巴拉蒂認為音樂劇仍然是獨立的藝術作品,“完全不覺得這是一部電影的衍生品。”
“好的音樂填上任何詞都會好聽”
作為中文版《放牛班的春天》音樂劇主辦方,楊嘉敏和她創始的七幕人生從2012年開始引進西方經典音樂劇,至今引進制作了《我,堂吉訶德》、《《音樂之聲》、《灰姑娘》等六部作品。
七幕人生版權負責團隊遠赴法國,找到導演巴拉蒂和原版音樂劇制片人維加里奧尋求引進合作。不同于加拿大的巡演站,七幕人生想做中文版的改編。歷經了一年多的反復溝通、談判和磋商,最終拿到了這部作品在全球范圍內的中文版獨家授權。制作人維加里奧告訴南方周末:“我們被他們的誠意打動,提交的中文改編方案我們也很滿意。”
中文改編很難。在拿到版權后,楊嘉敏興奮之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