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敬 香港過客 | 佳作重讀

寫《我的1997》這首歌是在1989年,艾敬20歲,歌詞里“向往的南方”不意味著淘金,更多是自由。

艾敬 圖 /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梁辰

寫《我的1997》這首歌是在1989年,艾敬20歲,歌詞里“向往的南方”不意味著淘金,更多是自由。

1

寫《我的1997》這首歌是在1989年,艾敬剛20歲。那個時候她聽了蘇珊·薇格的《Luka》,決定“把當時自己19歲以前的人生經歷寫一遍”。那個時候她對人生沒有太深刻的理解,“去南方”不意味著淘金,更多是自由。那個時候她“可能也是想著揚名世界吧”,像U2、TheBeatles一樣。

“想來可笑,當時感覺自己已經經歷很多了,一定要紀念一下。”艾敬的這份“紀念”讓她年少成名,紅遍中國。她被日本媒體稱為中國的蘇珊·薇格,她們有著共同的形象:休閑裝(在媒介批評者看來,這是自由隨意、不尋求取悅男性的某種標志),抱著木吉他(在那個時代的中國,吉他被看作“搖滾”歌手的標配、標識,而“搖滾”又時常被解讀為“叛逆”),淺吟低唱敘事性的歌詞(“民謠”),對社會議題的關注(艾敬切入香港97回歸的歷史時刻,蘇珊則關注虐待女童等),自己作詞作曲的女歌手(“打破男性主導的世界”、“創作才女”,仿佛女性會創作便難掩奇跡本色)。

從唱法到性別,從出身到愛情,從現實到憧憬,那個20歲的小姑娘渾身貼滿了標簽。每個標簽意涵之凝重和嚴肅,仿佛可以籠罩她一生。

“后來才明白,人生是由一個個段落組成,而每一段可以是毫不相干的。”

艾敬 圖 /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梁辰

2

“為什么你拿我的工作鞋像是……拿著毒藥?”艾敬對給她遞上平底布鞋的助理說。

工作鞋是老式黑色的,上面滴著不均勻無規律的五顏六色的油彩,就像藝術晚宴上頑童的圍嘴。

艾敬是我這些年的采訪對象中,為數不多的明確表示星座這東西還挺有道理的人。她是處女座的。

“不放過自己,也不放過別人。”她指的是自己目前從事的藝術工作——繪畫、雕塑,也做裝置藝術,2012年成為首位在國家博物館辦個展的當代藝術家。

工人去她家安裝掛壁電視機。艾敬打量又打量,指著一邊說,“這里有一點點低了。”安裝工不信,重新查了一遍水平,沒問題;拿尺子精確一量,差了不到一公分。工人問:小姐,你是干什么的?艾小姐說:我專門干這個的。

穿上布鞋,她的嬌小立刻顯現出來。在某個場景下,攝影師按了幾下快門,艾小姐說:我覺得你已經得到你想要的了,就別再累我了哈。氣氛不是很自然,但她毫無疑問是這間“大工棚”里的女王。

艾敬的“大工棚”在北京東北五環外的環鐵藝術區。這里類似于798,是成片廢棄的工廠廠房,但布局沒有那么整齊。在一個小餐館把守的路口,樹草中豎著指向四面八方的路牌,銹跡斑斑。夏日里走過來的路上布滿響亮的蟬鳴。艾敬工作室是橘色的門,沒有掛牌。二層的空間,天花板的幾扇天窗用半透明的材料遮擋,透進陽光。她的寫字臺上有個地球儀,有陽光照著便自轉。旁邊立著她新書的樣本:《掙扎》。

3

1989年的廣州,在東方賓館,兩個尋找音樂路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