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江湖,賈樟柯為何不受待見?
在中秋檔五部電影的比拼中,《江湖兒女》可謂是被全面碾軋。但賈樟柯電影好像也從未指望通過內地票房盈利,這個結果,應該也在他的預料當中。
中秋假期進入最后一天,在電影票房排行榜上,賈樟柯的《江湖兒女》跌至第五位。排在它前面的影片,依次是《黃金兄弟》、《悲傷逆流成河》、《反貪風暴3》、《碟中諜6:全面瓦解》。僅就票房而言,賈樟柯的這部新作沒有亮眼的表現,這恐怕會讓不少他的影迷感到失望。
在中秋檔這幾部電影中,與《江湖兒女》最有對比性的電影,當屬《黃金兄弟》,后者集齊了鄭伊健(陳浩南)、陳小春(山雞)、謝天華(大天二)、錢嘉樂(大頭仔)這四個古惑仔電影的代表人物。從票房表現看,觀眾對古惑仔的港式江湖,要遠遠比廖凡、趙濤的山西大同江湖更感興趣。這也可以視為兩地江湖文化的一次比拼,比拼結果是,更早借助電影媒介為觀眾所認識的港臺江湖,壓過了一直被壓抑、被隱藏的內地江湖風景。
在中秋檔五部電影的比拼中,《江湖兒女》可謂是被全面碾軋。但賈樟柯電影好像也從未指望通過內地票房盈利,這個結果,應該也在他的預料當中。這些年來,賈樟柯已經形成了影片獨到的盈利模式,國際獲獎以及版權輸出才是他的主要獲利來源。不過對他以及他的影迷而言,最為揚眉吐氣的時刻,仍然在于他的電影能夠在國內大賣。
可是,屬于賈樟柯的票房輝煌,可能永遠不會再出現了。原因很簡單,他的年齡、認知以及對電影藝術的固執己見,都決定了他與這個市場不能融洽地相處。當賈樟柯和他的朋友們,在社交媒體上緊緊抓住“江湖”這個點進行宣傳時,就注定了他們的孤獨。因為,現在的主流觀眾,或會覺得鄭伊健們的江湖還有點酷,但卻不會認為賈樟柯的江湖有意思。殘酷一點說,賈樟柯已經老了,他的目標觀眾——70后們也已經老了,他們的江湖,在年輕人看來,既浪漫又虛無,還帶著些抹不掉的自吹自擂的色彩。
《江湖兒女》是部不折不扣的中年人電影。從賈樟柯十分看重的、邀請的幾位客串演出嘉賓陣容看,無論徐錚、張譯還是張一白,都是中年人,別管在影片中演得有多精彩,他們傳遞的都是如假包換的中年人趣味。它當然是一部好電影。盡管它在主情節上渙散、在敘事上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但在細節上的用心,以及在生活體驗上的逼真,使得它能夠戳中無數中年人的心扉。如果一名中年觀眾在他年輕的時候,有過一段浪蕩時光的話,更會把《江湖兒女》與賈樟柯引為知己。但這又能怎樣呢?市場永遠是殘酷無情的,市場不會對《天注定》網開一面,亦不會對《二十四城記》、《三峽好人》特殊照顧,所以,就別指望《江湖兒女》能賣幾個億,讓人為之稱快了。
《江湖兒女》說的是過去的事,它與當下的種種,都格格不入。每當看到賈樟柯在社交媒體上一口一個“江湖”的時候,都忍不住為他捏一把汗,現在是法治社會,哪兒還有江湖的容身之地?廖凡飾演的大哥,在雙腿殘疾的時候還會對往日兄弟大發脾氣,一把掀翻兄弟端上來的菜與主食,而在現代人的價值觀里,這是絕對難以容忍的事情,能力小脾氣大,誰還會慣著你?至于愛情,斌哥與巧巧的感情,恰恰是當前社交媒體上被批判最為兇狠的情感模式,許多女觀眾,都把廖凡飾演的斌哥稱呼為“渣男”,為巧巧打抱不平,這些觀眾,是沒法去了解賈樟柯的。
賈樟柯會為《江湖兒女》在內地票房上的入不敷出而遺憾嗎?不會的,一位優秀的導演,會意識到他在一個時代獨特而又具有悲劇性的位置。在電影之外,賈樟柯還有眾多的事業,比如他在山西老家開的面館,在平遙搞的國際電影節。電影創作只是賈樟柯日常生活中組成部分,如果他只靠票房吃飯,恐怕早在十年前就已退出這個圈子。這個時代的偉大之處在于,在某些方面它會讓一些杰出的人“吃癟”,但在另外一些方面,又會給予他足夠的補償。
沒必要為了凸顯賈樟柯的江湖地位,而刻意呼吁更多人去看他的電影??吹枚娜?,在這幾天時間里,都第一時間去看了;看不懂的人,哪怕接下來他再拍更多影片,都不會為之埋單。有些電影,是屬于大眾的,有些則是屬于小眾的,賈樟柯一直在這兩者之間不停地努力,這種努力值得獻上掌聲,但努力的結果如何,影迷們不妨淡然看待。(作者系文化評論人)
(來源: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