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年前,“經遠”艦在甲午海戰中到底遭遇了什么
當波濤之下的艦名以現代科技手段呈現到世人面前時,令人感慨激動,沉睡于海底的“經遠”和它的壯烈故事仿佛在一瞬間被喚醒。
責任編輯:聶寒非
剛剛建造完成,準備回國的“經遠”艦(資料圖/圖)
當波濤之下的艦名以現代科技手段呈現到世人面前時,令人感慨激動,沉睡于海底的“經遠”和它的壯烈故事仿佛一瞬間被喚醒。
不識何年此老生,巖巖骨骼最多情,
曾經浪過眉須白,不見塵飛面目清,
砥柱將軍欣作友,垂綸釣客拜呼兄,
有時如近復如遠,堪卜今朝雨與晴。
(佚名:《煙波石老》,石老,即“經遠”沉沒處附近的老人石)
中秋佳節之際,一艘北洋海軍的軍艦仿佛穿越過幽幽時空,從一個百年前的時代,突然出現到了現代人的眼前。
與電視新聞介紹這個考古發現時所呈現出的驚喜有所不同,在歷史研究者看來,沉沒在海底的北洋海軍“經遠”艦,實際上已經不是一個謎,與其稱為發現,倒不如說是證明才更貼切。
一艘軍艦與一個軍人
與“致遠”艦相比,北洋海軍“經遠”艦在現代的“知名度”無疑要弱很多。這艘軍艦誕生于中法戰爭之后。受戰爭中馬江海戰慘敗、法國遠東艦隊封鎖臺海的刺激,以加強閩臺海防破題,清政府分別向英國、德國各訂造2艘新式巡洋艦,后來在英國建成的2艘命名為“致遠”“靖遠”,由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設計承造的2艘命名為“經遠”“來遠”。
“經遠”號因為在吃水線附近的艦體側面有一圈環繞艦身的裝甲帶,被稱為裝甲巡洋艦。因為這種防護設計與鐵甲艦類似,“經遠”也被視為小鐵甲艦。
“經遠”排水量2900噸,艦體長82.4米,寬度接近12米,航速15.5節。這艘軍艦的主要武器來自北洋大臣李鴻章青睞的德國克虜伯公司,包括安裝在艦首的2門210毫米口徑主炮,以及分別安裝在軍艦左右舷側的2門150毫米口徑副炮,而艦尾則沒有配置任何的大口徑火炮。這種“重前輕后”的火力配置,使得“經遠”從誕生時仿佛就被注入了勇往直前、有進無退的鐵血基因。
作為輔助火力,“經遠”還裝備有多門口徑分別為47毫米、37毫米的5管哈乞開司式機關炮,可以在近距離上攻擊壓制敵方艙面人員,威脅、擊退敵方來犯小艇,到了甲午戰爭前,還添裝了53毫米口徑的格魯森機關炮。
這艘軍艦的艦首水下設有尖銳的撞角,可以與敵進行白刃戰一般的撞擊戰。艦上還安裝有4具魚雷發射管。與大炮“重前輕后”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