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仔園行山記
忘不了佇立樹下仰望﹐濺滿雨水的一株株嫩綠﹑粉紅在天空襯托下晶瑩剔透﹐顯示出無限生機。
責任編輯:朱又可
圖為大埔滘自然護理區,這里山徑幽深游客稀少,頗有“但聞人語響,空山不見人”的境界。
(本文首發于2018年9月27日《南方周末》)
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校長李卓敏遠見卓識,舍市區而選一座郊野荒坡建校。而今美麗的校園綠樹成蔭,海邊高速建成后,校門前山半腰的大埔公路不再車馬喧囂。春意濃時,駕車駛過,路旁一樹樹洋紫荊花撲面而來,令人心曠神怡。出校門向右駛行約十多分鐘,可來到大學的“后花園”,俗稱松仔園的大埔滘郊野公園。
與中文大學同一年在香港設立,為中外學者提供學術服務的中國研究服務中心,1988年并入大學。從此,周六下午約上訪問學者前去郊游成為中心的慣例,香港人稱為“行山”。松仔園離學校近,去得最多。每來到,作為導游的我,都會驕傲地告訴大家,香港和你想象的不一樣,從空中望下來,九龍半島和香港島竟然綠色為主,自然覆蓋的面積占整個香港的75%,從1976年《郊野公園條例》制定以來,香港一共建了24個郊野公園,使得將近40%的土地上郁郁蔥蔥。松仔園是其中一個,180種亞熱帶植物在這里生長,是這里的主人。
10月中到翻過年去的5月初,是香港的行山季節。即便又陰又霧﹐來到大埔滘,灰暗的天空之下﹐大自然依然楚楚動人。穿行于林間小道﹐裊裊輕霧林間飄蕩﹐緩緩淡開﹐又輕輕聚攏。遠處群山在虛無縹緲的氤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