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競爭”的正確打開方式

地方政府競爭是指地方政府為吸引資本、技術和人才等生產要素而在投資環境、法律制度、政府效率等方面開展的跨區域競爭。

責任編輯:陳斌

(曹一/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9月27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地方政府競爭”的正確打開方式 兼駁張五常“合約論”》)

地方政府競爭是指地方政府為吸引資本、技術和人才等生產要素而在投資環境、法律制度、政府效率等方面開展的跨區域競爭。這一現象在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中國的獨特之處是中國的地方政府競爭在提供公共服務和參與資源配置兩個方面展開。很多經濟學家把“地方政府競爭”視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如張五常把激勵地方政府配置資源的制度安排視為中國的經濟優勢,他為此專門寫了一本書《中國的經濟制度》,認為這是“歷史上最好”的制度。還有,復旦大學的張軍教授也認為“沒有什么因素可以比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更能解釋中國經濟的奇跡”。

“地方政府競爭”的積極效應

馮興元在《地方政府競爭》一書中提到一位名叫布雷頓(Breton,A)的經濟學家,他提出的“競爭性政府”理念。該經濟學家認為在聯邦制下存在著多個權力中心,這些權力中心之間為競爭性地提供“非市場提供的產品與服務”,這些產品與服務是一個組合,很難區分它們究竟屬于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還是私人產品。地方政府競爭現象在中國也同樣存在,只是中國的情況和西方國家有所不同。

人們通常認為,中國的地方政府競爭在兩個方面產生了積極效應。

一是營商環境的改善。地方政府之間在爭資金、爭人才和爭項目時也推動了商業環境的改善。比如,減少審批手續和審批環節,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降低企業的交易費用。如廣東省早年實施的“一站式”電子政務,以及浙江省前兩年推出的“最多跑一次”等舉措就有代表性,這些好的做法也被其他地區效仿,有的甚至在全國得到推廣。其他的措施還有降低企業稅率和市場準入門檻,限制職能部門亂作為等等。地方政府競爭還促使地方政府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使這種“硬”的營商環境在較短時間內得到快速改善。

二是通過資源配置,促進當地經濟增長。在中國,地方政府很大程度上也直接參與資源配置活動,尤其是對土地資源的配置。另外,地方政府還通過地方國企來推動本地經濟增長。當地的國企從地方政府那里獲得項目和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后,擴大了生產規模,企業規模擴大后也拉動了當地的經濟增長。所以很多人把地方政府被視為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有的經濟學家把“地方政府競爭”視為中國的獨特經驗,如張軍教授認為,地方政府競爭可以發現改革的領域和模式,發現之后再由中央進行總結和推廣,這種地方先行先試的“試錯法”正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路徑。這種觀點也有道理。地方政府更靠近一線與市場,掌握更多更精確的本地知識,利用本地知識顯然比上級政府更有效。

“合約論”解釋

對于“地方政府競爭”,張五常教授給出的是基于“合約論”的解釋。他認為地方政府的權力邊界是明確的,當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以及企業確定分成比例后,就明確了地方政府的“產權”邊界,這為地方政府配置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