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監管應放棄一城一地的得失”
眼下正在進行的國企改革是在兩個層面上展開。
責任編輯:馮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北京大學法律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鄧峰。
(本文首發于2018年9月27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訪北京大學法律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鄧峰 “國資監管應放棄一城一地的得失”》)
眼下正在進行的國企改革是在兩個層面上展開。其一是在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上,實現從“管人管事管資產”到“管資本”的監管職能轉變;其二是在作為經營實體的國企層面,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實現所有制混合,改善公司治理。
過去的國資監管模式存在什么樣的問題,未來應該如何改革。南方周末記者專訪了北京大學法律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鄧峰。
“最不壞的方案”
南方周末:目前,各級國有投資、運營公司紛紛成立,是在模仿新加坡的淡馬錫模式嗎?
鄧峰:我認為不能把這些國資管理公司的設立看成是淡馬錫模式的確立,這涉及如何深層次理解淡馬錫。
首先淡馬錫所面臨的投資市場,是一個國際化的、有著非常多私企在其中的市場。淡馬錫作為公有企業,好比是一條鯨魚生活在私有世界的汪洋大海中。但是中國現有的資本市場是分割的,有外資和內資企業的區分,內資、外資的進入、出來,都有各種各樣的限制。流通的公開股權市場,就是證券市場,60%的股份直接或間接被國家持有。中國如果搞淡馬錫,就像一條鯨魚,生活在一個小池塘中,游不動的。
另外,績效衡量也是一個問題?,F在的國資監管過于看重一城一地的得失,這是一種比較傳統、陳舊的財富觀,關心的仍然是實物資產,“管人管事管資產”。而淡馬錫是以市值、回報率等股東收益來衡量其經營得失的。
最后,淡馬錫能夠生存是依賴于專業的、市場化的投資和管理模式。而目前中國的國資監管沒有市場約束,沒有治理良好的公司應當有的分權制衡機制的約束,也不會應對和處理大量的國際慣例。
如果按照淡馬錫的模式,或者是政府或者是人大下面,應該有一個總控公司,這個總控公司應該是一個法定機構,比如淡馬錫,是由總理親自任命的。中國沒有這樣一個機制,因為我們的國家太大,國有資產太多。在現實中,也仍然處在一個政出多頭的局面。
好在現在所有人都看到了原來管理體制的弊端,也算是一個底線的共識。原來的管理是“管人管事管資產”,全方位地限制國企,這是不合理的,要給國企松綁,要進行國有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