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國企改革:闖過一關又一關
1990年12月1日,深圳設立了深圳證券交易所,徐景安任副理事長。而在深圳證券交易所試營業之前,深發展、深萬科、深金田、深安達、深原野這5只股票已經在深圳特區證券公司公開柜臺上市交易,史稱“深市老五股”。
責任編輯:馮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0年10月29日,廣東順德,美的公司突破1000億暨總部大樓落成慶典。
(本文首發于2018年9月27日《南方周末》)
1990年12月1日,深圳設立了深圳證券交易所,徐景安任副理事長。而在深圳證券交易所試營業之前,深發展、深萬科、深金田、深安達、深原野這5只股票已經在深圳特區證券公司公開柜臺上市交易,史稱“深市老五股”。
東莞會議后,“抓大放小”的產權制度改革推廣至全省。廣東的美的、TCL、格力等14家公司實現了發行和上市。后來,這些企業都成為所處行業的引領者。到了1990年代末,廣東省國有大中企業和中小企業改革分別達60%和80%。
“那是我最富激情的一段政治生命。”現年83歲的黃挺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上世紀90年代初,黃挺曾任廣東省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下稱廣東省體改委)副主任、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等職。
如今,黃挺除了行動稍有不便,思路依然清晰,一談起國企改革,雙手便不自覺地振奮起來。
讓黃挺屢屢激動的廣東省體改委正是中國一系列經濟體制改革的地方引擎,除了省級層面,廣東省各地市均設有這一機構。它們負責設計、策劃、研究以及指導地方各項經濟改革,并與高層聯動。各級體改委也匯聚了一批改革“闖將”,使得廣東國企改革總是超前探索。
探索“放權讓利”
中國在1956年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企業制度則像蘇聯一樣一切國有國營。戶籍制度把城市和鄉村分割為兩大塊之后,整個城市非農業經濟就是一個無比巨大的企業。
這種吃大鍋飯的模式導致國企大面積虧損,于是在改革初期,國有企業在不改變基本制度的條件下,開始嘗試各項“放權讓利”,例如擴大企業自主權以及承包制等。
彼時,黃挺在湛江擔任市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主任,據他回憶,1978年10月,當時的韶關地區清遠縣率先開始改革。清遠縣有十多個國有企業開始了以“超計劃利潤提成獎”為主要內容的改革試點。即確定企業利潤上交基數,超基數利潤分成。
隨后,清遠又推行利潤包干,也就是承包制,撤銷各工業局,由縣經濟委員會直接管理企業,統一對縣財政包干上繳利潤,再把包干利潤分解到各企業。
在對企業管制過多的年代,稍微一調動企業積極性,效果便極為顯著。黃挺提供的數據顯示,清遠縣17家地方國有企業在1977年還虧損31萬元,經過一年改革,1978年實現利潤121萬,1979年又翻番至340萬元。清遠經驗隨后推廣至全省。
黃挺日后的搭檔、廣東省體改委主任易振球,此時正擔任江門市委副書記,分管經濟改革。據易振球口述(收錄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出版的《與改革同行》一書中),江門國企改革首先打破了計劃分配的工資制度,陸續推廣至化工、電子、機械、輕工四個行業共計28家國企中,占國企總數的63.6%。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