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沉浮四十年:改革開放的一條主線
作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改革的一條主線,四十年來,國企從向企業內部人“放權讓利”到產權改革,再到國有股東層面、監管機制的改革,每一次動作都意味著對權、責、利的重新探索,每一次調整都涉及以萬億計算的國有資產。如今,國企改革在新的歷史時代再度提上日程,未來應該怎么改,不妨從歷史中尋找答案。為此,南方周末特推出本期專題:國企改革40年。
責任編輯:馮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8年2月1日,春運正式啟幕,武漢高鐵“陸地航母”蓄勢待發。
(本文首發于2018年9月27日《南方周末》)
?編者按
作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改革的一條主線,四十年來,國企從向企業內部人“放權讓利”到產權改革,再到國有股東層面、監管機制的改革,每一次動作都意味著對權、責、利的重新探索,每一次調整都涉及以萬億計算的國有資產。如今,國企改革在新的歷史時代再度提上日程,未來應該怎么改,不妨從歷史中尋找答案。為此,南方周末特推出本期專題:國企改革40年。
“等飛機降落的時候,我骨頭縫里發涼。”曾被外界稱為“陳賣光”的陳光回憶。1996年2月,中央聯合調查組到山東調查“賣光國企”事件,來的那天是臘月十五,北風呼嘯,格外冷。他對即將到來的命運一無所知,“我的人生就好像一枚半空中的硬幣,連自己也不知道會翻到哪一面”。
國企產權改革改至一定階段之后,焦點逐步轉向國資監管體制改革。通過管資本實現國有企業的市場化接軌,應該成為改革的目標,而不是手段。
“步鑫生那些好的我們學了,不好的斃掉。”海鹽縣特種纖維織造廠經理趙榮華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與步鑫生一同經歷了國有企業改革的開端,后來卻分道揚鑣。
步鑫生是改革開放的標桿式人物,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他率先在海鹽襯衫廠推行“聯產計酬”,引領時代風騷。趙榮華作為當時的車間主任,參與并見證了那段歷史的沉浮。
當年,調動員工積極性的舉措,短期內激發了企業活力,可是,好景不長,因為經營不善、盲目擴張,明星企業最終倒閉。危機顯現之前,由于觀念不合,趙榮華與步鑫生分道揚鑣,自立門戶創辦了國有性質的織造廠。
時光荏苒,步鑫生已于2015年6月去世。他的海鹽襯衫廠被追認為改革歷程當中事權下放、承包經營制的先驅,那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開端。
而國企改革是改革開放的一條主線。四十年來,先后經歷了放權讓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抓大放小”、國資監管體制改革等階段。
放權讓利
2001年5月25日,趙榮華接到步鑫生打來的電話,邀請他一起參加黃沙塢獅子頭的“源亭”(錢江潮源處建有的一座亭子)落成儀式。
黃沙塢是錢江潮的發源地,“源亭”蘊涵著改革大潮生生不息的意味。步鑫生是剪彩嘉賓。
“源亭”落成儀式結束后,趙榮華將步鑫生接到特種纖維織造廠參觀??吹秸嫉?0畝的廠區,兩萬多平方米的車間,一向滔滔不絕的步鑫生陷入了沉思。彼時,海鹽襯衫廠已經關門十來年,二次創業也無疾而終,而“老戰友”的項目,已成長為有著兩百多名職工,年產值五千余萬元的龍頭企業。
步鑫生曾經也很輝煌。海鹽襯衫廠原本只是一家瀕臨倒閉的小廠,固定資產兩萬多元,年利潤5000元,做出來的襯衣,一半堆在倉庫里。步鑫生接手后,實行“聯產計酬”制,企業很快迎來騰飛。
“當時這一套東西,誰懂啊。”趙榮華回憶說。他留著寸頭,發梢微白,回憶起年輕時的事情來,神采奕奕。
步鑫生改革的背景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國企改革普遍認同經濟學家孫冶方的觀點:國有企業之所以缺少活力與效率,是因為政府管得過多、統得過死,改革的方向調整為對企業放權讓利。
經濟學家吳敬璉在《當代中國經濟改革》一書中寫道,1979年7月,國務院頒發《國務院關于擴大國營工業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的若干規定》《關于國營企業實行利潤留成的若干規定》和5個相關文件,推廣至全國。到了1980年,這些措施已經擴及占全國預算內工業產值60%、利潤70%的6600家國有大中型企業。
“聯產計酬”簡言之,做多少襯衫,拿多少工錢,“實超實獎,實欠實賠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