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打黑”變“掃黑”“督導組來了, 文身的都不敢袒開”

“現在黑惡勢力最鮮明的特征,就是跟地方黨政機關、政法單位的個別人員糾合在一起,有的提供明保護,有的軟保護、暗保護?!?/blockquote>

責任編輯:錢昊平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8年9月15日,廣東深圳福永大道,每隔二十米就有這樣的治安亭,亭上掛著有關掃黑除惡內容的橫幅,LED屏幕滾動播放著涉黑涉惡線索的舉報電話。(南方周末記者 杜茂林/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9月27日《南方周末》)

“現在黑惡勢力最鮮明的特征,就是跟地方黨政機關、政法單位的個別人員糾合在一起,有的提供明保護,有的軟保護、暗保護。”

“惡勢力”犯罪中,似乎也不是以往那樣手段殘忍的、無惡不作的“惡”。涉黑犯罪不再只是“硬暴力”的天下,所謂“軟暴力”,就是“我不打你、不罵你,只是跟著你、看著你、影響你、埋汰你,讓你感覺受到了威脅,卻拿我沒辦法。”

新一輪“掃黑除惡”的力度、方法都與以往不一樣。新的掃黑流程是:公安打擊黑惡,紀委查腐敗,組織部門加強黨的建設,行業部門加強治理。

2018年夏天,一場特殊的人事調整席卷了北方某縣級市:市長、監委主任雙雙免職,包括公安局局長、副局長在內,五名重量級官員被留置。

彼時恰逢中央“掃黑除惡”督導組赴地方“督戰”。政法系統知情人士向南方周末透露,前述處理的起因正是,督導組發現當地公安機關對公民的投訴“基本查否,(基本)說老百姓的舉報是假的”,也不報告是怎么辦的案。

督導組向有關部門反映這一情況后,最終政府、監察部門的“一把手”以及公安局的“一正一副”受到了處理。

“組織處理、紀律處理、司法處理一起上,對地方形成了沖擊。”該人士分析道,若無此力度,“蓋子就揭不開。”在此縣級市呈現出的對黑惡勢力前所未有的高壓態勢,是當前“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縮影。

自2000年開展“打黑除惡”專項行動以來,18年間,專項行動啟動3次,幾成處理治安問題的一貫方法。

到了2018年,“打黑”易名“掃黑”。一字之差,意味著什么?

“過去,中國面對問題歷來有‘打擊’的思路,雖然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沒有根本性好轉。”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學學院教授武伯欣看來,“打”側重定向、單一的暴力手段,“掃”是一項系統性工作,一字之差,既由于黑惡勢力的形勢使然,也說明涉黑涉惡治理思路的調整。

涉黑涉惡的新特點

“打黑除惡”的提法出現在2000年,但以專門行動整治違法犯罪的手段,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嚴打”就已開始。

上世紀80年代初,武伯欣所在的研究團隊曾調研過全國不同層次的三百多家派出所,發現十年“文革”給不少地方道德、法制觀念帶來毀滅性打擊,有的勢力在某些地方幾乎能“說了算”。伴隨著改革開放,國內政治、經濟、社會形勢以及公民的心理、行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