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我為什么離開微軟做慈善?
創新型資本主義把這種對他人命運的興趣與對自己命運的關心聯系起來,既可以幫助他人,同時也可以提升自己。與單純的自利行為相比,利己與利他相結合能夠惠及更多的人。
比爾·蓋茨,這個前世界第一巨富,最近再次給了世界一個震動:他宣布將把自己580億美元的財產全部捐獻給名下的慈善基金,而不會留給自己的子女一分一厘。幾年前就已轉移精力的他更卸任最后一項重要職務——微軟執行董事長。
一個全球性軟件王國的創始人,放棄自己的至好、野心和妄念,轉型至慈善家,這固然是一個奇跡。當此之時,曾有過的任何針對他和微軟公司的攻擊、苛責、司法訴訟和文化批判,也許都已成為歷史:一個有著“世界上最好的生意念頭”和“最聰明的頭腦”的人,用他的放下,他對愛、平等和理想的追求,見證了一個美好心靈和偉大人格的誕生。
他的不留遺產給后人,更超越了他的前輩慈善家——卡內基、洛克菲勒們,從觀念史的角度講,這是對人類既有的血緣文化和倫理精神的一次挑戰,對全世界的億萬富翁和一貧如洗的窮人、資本家和打工仔,都是一次重磅錘擊,我們完全可以大膽推論,如果他的行為和做法能廣泛流傳,并上升為一種文明習慣的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