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傳奇 | 曾國藩 守舊的國家棟梁

曾國藩是晚清至關重要的兩位人物之一(另一位是李鴻章),堪稱革新和守舊的典型。從清末開始,曾國藩生前最看重的名聲已經“毀譽參半”。從民國章太炎所稱 的“民賊”,到解放后范文瀾所說的“漢奸、劊子手、賣國賊”,曾國藩頂著這些帽子進入歷史。新中國建立后,老一代史學家在“曾國藩是劊子手還是近代化先驅”這個命題上,耗費了不少心思。

上世紀80年代初,岳麓書社推出的30冊《曾國藩全集》引起外電評議:“其重要性可以和中國發射一枚新的導彈或衛星相比?!彪S后,唐浩明的長篇小說 《曾國藩》引發了一場波及社會各階層的“曾國藩熱”。從曾國藩這樣一個復雜的多面體上,人們汲取了諸多政治智慧、實干精神、為人處世之道。喧鬧中,我們也能聽到一些沉潛學人的聲音,他們沿著曾國藩留下的奏議、書信、日記和詩文,深入到百余年前中國士大夫身處的外部世界和內心世界,對這一階段的中國真面目給出獨立的判斷。

(資料圖/圖)

曾國藩是晚清至關重要的兩位人物之一(另一位是李鴻章),堪稱革新和守舊的典型。從清末開始,曾國藩生前最看重的名聲已經“毀譽參半”。從民國章太炎所稱 的“民賊”,到解放后范文瀾所說的“漢奸、劊子手、賣國賊”,曾國藩頂著這些帽子進入歷史。新中國建立后,老一代史學家在“曾國藩是劊子手還是近代化先驅”這個命題上,耗費了不少心思。

上世紀80年代初,岳麓書社推出的30冊《曾國藩全集》引起外電評議:“其重要性可以和中國發射一枚新的導彈或衛星相比。”隨后,唐浩明的長篇小說 《曾國藩》引發了一場波及社會各階層的“曾國藩熱”。從曾國藩這樣一個復雜的多面體上,人們汲取了諸多政治智慧、實干精神、為人處世之道。喧鬧中,我們也能聽到一些沉潛學人的聲音,他們沿著曾國藩留下的奏議、書信、日記和詩文,深入到百余年前中國士大夫身處的外部世界和內心世界,對這一階段的中國真面目給出獨立的判斷。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第155期2009年第155期)

將書包斜挎在身后,像鴨群一樣走在小路一邊的小學生,在往富厚堂去的路上遇見好幾撥。初春的雙峰縣荷葉鎮正下雨,空氣清甜,柳條抽出嫩芽,遠山籠在薄霧里,曾國藩百年后的湘鄉依然是農耕樣貌。

1875年7月初,《倫敦日報》北京通訊員報道:

大清國的教育從孩子們很小時就開始了。在大街上,你可以看到稚嫩的小男孩們抱著滿滿一包書去上學,他們的書包通常只是個藍色的布袋。

這位英國記者參觀過的一所鄉村小學堂里放著一具新的柏木棺材,上面貼著紅紙,紙上寫著“喜”字,取升官發財之意。

全體孩子在同一時刻扯著他們最大的嗓門在叫喊,這樣做的目的是把正在朗誦的課文背誦下來。他們正誦讀的都是大清國的經典著作,譬如孟子的作品。想象一下,在一個鄉村學校陰暗潮濕的屋子里,孩子們正在讀柏拉圖、荷馬等人的著作,而且要憑記憶把它們背下來……

升官的路徑是獲取功名,發財倒未必,清代窮困潦倒的京官每天啃燒餅之類的事跡就躺在那些筆記、書信里。各省鄉試,競的是秀才、舉人。竹亭公曾麟書一生鄉試17次不第,最后只比兒子曾國藩早一年考中“準秀才”(補生員)。曾國藩24歲那年中了舉人,入省學岳麓書院。

貢生和進士的功名則要進京趕考才能獲取。日本漢學家內藤湖南在《燕山楚水》中展示過一張北京貢院的照片:大約9、10個4尺見方、狗窩似的小房間連成一排,共有100多排,可容納1萬多名各省來的秀才或舉人。每間小窩三面由粗磚砌成,一面敞開,考生自帶布簾掛上??荚嚬策M行9天,每3天為“一科”,3天內一步不得出來。常有年老考生死在里面。在清朝,如果一個男人窮經皓首,堅持趕考到80歲,皇上會授予他一定的榮譽。而他們作為晉身之階的作品,在英國記者看來,“包含了數不清的引經據典,都是些以華麗詞藻堆砌而成的空泛文章”。

曾國藩像(資料圖/圖)

曾國藩書寫過父親所作的一副聯語:“有子孫,有田園,家風半耕半讀,但以箕裘承祖澤;無官守,無言責,世事不聞不問,且將艱巨付兒曹。”61年的生命中,曾國藩實踐了“耕讀”,卻從未在士大夫經世濟國的理想面前停下腳步,他的官運也隨著政績的卓著日漸亨通,直至位極人臣。他在道光、咸豐、同治三朝獲取的一連串功名,如今鐫刻在富厚堂一塊長4.35米,寬1.7米的“篤親錫祜”匾額上:賜進士出身、誥授光祿大夫、欽差大臣、太子太保、體仁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兩江總督、特賞黃馬褂、雙眼花翎、一等毅勇侯。從小在富厚堂附近長大、如今是講解員的廖靜告訴記者:這相當于今天的名片。

歷史學家徐中約認為,清朝接受了傳統儒家秩序,招納漢族士人進入官場與滿人共事,二元種族體制是清朝王權的特色,但通?;实坌湃螡M人勝過漢人。

從1852年在家鄉組建1萬多人的團練,到1860年5月授職兩江總督統帥湘軍,曾國藩沒有實權地征戰了8年。在他的政治生涯里,相當一部分壓力來自朝廷的疑忌,這使得他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咸豐年間,朝廷兩天內下發兩道詔書,一道是任命,一道是取消任命。曾國藩曾對同鄉知交劉蓉說過:我浴血奮戰,受此猜忌,令人心寒;若被謀害,墓志銘里一定要替我鳴冤,否則死不瞑目。九帥曾國荃率吉字營攻下天京1個月后,曾國藩便開始裁軍。一年后,他能調遣的兵力只有6000人。遠在紫禁城的慈禧終于松了一口氣。1870年曾國藩60壽辰,同治帝親題“勛高柱石”4字,送到兩江總督府。

總督飛虎旗(資料圖/圖)

書生帶兵

1858年10月23日的《紐約時報》刊登過一則新聞專稿,記錄了《天冿條約》得到咸豐帝批準后,法國公使葛羅及其秘書、衛隊12人初探長城、路遇清國騎兵的經歷。

這些在首都門戶安營扎寨的清國軍人們,竟不知道自己的國家一直與英國和法國處于戰爭狀態。什么廣州事件、大沽海戰、停戰協議在天津簽訂,所有這一切他們一概不知……這些韃靼騎兵沒有弓箭,但每人肩上都背著一桿火槍。他們的火藥顯得很粗糙,在他們的彈夾里除了子彈還有一些小小的鉛塊。每個人的長統靴內都插著煙斗和扇子。

湖南省作協主席、岳麓出版社首席編輯唐浩明對記者細述了清代的兵制:八旗兵實行世兵制,其退化在史料中多有記載;綠營兵(各省由漢人組建的常備軍)主要實行余丁制。所謂“余丁”,就是在軍隊中省口飯將未成年的窮孩子養起來,他們平時打雜,也出操。當守兵不夠時,從余丁中選拔,步兵不夠時,從守兵中選拔,騎兵則出自步兵,是清朝最好的兵種。在長期無戰事情況下,余丁制導致綠營兵數代“吃官糧”,戰場上“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勝者爭功,敗不相救”已是一種常態。

曾國藩很清楚,綠營和鄉勇都不是太平軍的對手。他采用了明朝戚繼光發明的兵制,組建了一支體制外的新軍,并為其注入捍衛傳統、驅逐異端的使命。他在著名的《討粵匪檄》中,指出太平軍燒毀孔廟、焚燒四書五經,是對幾千年中國禮義人倫的反動。梁啟超說過:洪秀全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完全背離中國文化,不得人心。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楊國強說:“在太平軍的主張之下,不僅儒學存活不了,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