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傳奇 | 邵氏傳奇功德圓滿

“永不退休”的邵逸夫,還是在2011年歲末最后一天退休了。104歲的世紀老人,終于卸下所有職務,成為名副其實的“逸夫”。

邵逸夫(Eric Tsang)(資料圖/圖)

“永不退休”的邵逸夫,還是在2011年歲末最后一天退休了。104歲的世紀老人,終于卸下所有職務,成為名副其實的“逸夫”。

這是華人世界里很難超越的傳奇人物:由他創辦的邵氏兄弟公司,迄今出品影片超過一千部;他退休離任的香港廣播電視有限公司(TVB),在香港歷次收視大戰中屹立不倒,制作節目行銷全球40個國家和地區。幾乎所有你能想到的華語影視名人,或多或少都跟邵逸夫這個名字發生聯系;由他創辦,以他名字命名的“邵逸夫獎”,有東方諾貝爾的美譽;熱心慈善公益的他,迄今已經向內地教育捐助超過33億港元;在內地大小學校,隨處可見“逸夫樓”;為表彰邵逸夫對內地教育科技事業的貢獻,中國政府將一顆1990年發現的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

綜觀邵逸夫此生足跡,不難看出家族血脈對于他畢生產生的深遠影響。邵逸夫后來所有的發展脈絡,幾乎都能從1925年上海閘北橫濱路那家由長兄創辦的“天一影片公司”找到答案。如果說邵氏兄弟是香港電影的源頭,那么邵氏家族和天一公司,便是邵逸夫生命傳奇的源頭。

自1920年代末期和兄長們離開內地開始,邵逸夫先南洋后香港,像所有的游子一樣,在異鄉的土地上終身打拼。他和家族成員一起,矢志不渝地實踐著殖民土地上的一個中國夢,同時也用邵氏兄弟走向全球的跨界歷史,構筑了香港電影文化和海外華人文化的絢麗景觀。一個發源于雜耍戲院的家族企業,被邵逸夫和兄長們經營成了一項寫入歷史的文化事業。他和他的家族一起,用近百年的持續付出和對社會的驚人回報,演繹了傳統中國最地道意義的“功德圓滿”。

香港廣播電視有限公司(TelevisionBroadcastsLimited,以下簡稱TVB)坐落在九龍將軍澳。綜藝錄影樓的正門外墻上,“邁向45”4個大字,在冬日的暖陽下色彩斑斕。今年11月,TVB迎來創辦44周年的臺慶,粵港一帶忌諱言“4”,所以TVB提出了這個新的臺慶口號。

11月19日,“萬千星輝賀臺慶”晚會在綜藝樓舉行。每年臺慶的開場節目是一個固定程序——董事局主席邵逸夫在兩位港姐的陪伴下,主持亮燈儀式。當晚鏡頭切入時,出現在畫面里的,不是104歲的邵逸夫,而是由當年港姐冠亞軍陪伴著的董事局副主席梁乃鵬。

在臺慶的媒體見面會上,邵逸夫的夫人、無線董事局行政主席方逸華女士解釋說,因為邵逸夫在午睡,不忍心打攪,所以沒來參加臺慶,不過他會在家中收看電視。香港媒體窮追不舍,問方逸華TVB當晚是否會進行權力交接,她對長槍短炮的媒體留下一句話:“你們明天把故事編好一點啦。”

12月7日,TVB發表聲明: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線電視)董事局宣布邵逸夫爵士將自2011年12月31日后,退任本公司董事局主席。同時,邵爵士亦會退任無線電視非執行董事及董事局轄下行政委員會成員職務。聲明中還宣布:梁乃鵬將接替邵逸夫,出任董事局主席。

-1-

“要問我什么時候退休,我告訴你,我永不退休。”1981年12月4日,邵逸夫在位于清水灣的辦公室接受了媒體采訪。那天他剛剛獲得香港大學授予的榮譽博士學位,主持儀式的,是港督麥理浩。

那年,邵逸夫投資1億5000萬港幣,聯合《星球大戰》特效制作班底和好萊塢制片公司,拍攝了科幻大片《BladeRunner》,中文名為《電腦人》。“拍片就一定要拍大片,我們這個《電腦人》,是講機器人跟真人戀愛、斗爭的故事。”這部影片就是后來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哈里森•福特主演的《銀翼殺手》。

也正是那一年,邵逸夫的電影公司“邵氏兄弟”剛剛有過一次股權之爭。打算收購邵氏的佳寧集團開價75元一股,邵逸夫還是拒絕了收購方案。收購如果成功,邵氏的名下,將出現地產投資板塊。

“也許合作,多方發展,邵氏會賺更多的錢,但是我還是決定不換口味,一直做電影。”邵逸夫說,“我的一生興趣都在電影,現在這個年紀,不打算換了。”

-2-

1905年是邵逸夫的父親邵玉軒從寧波老家鎮海郊區朱家橋鎮來滬創業的第4個年頭,當時他在上海經營著一家名為“錦泰昌”的顏料行。同年,在北京豐泰照相館,旅日歸來的老板兼攝影師任景豐購置了法國造木殼手搖攝影機以及14卷膠片,邀請京劇名家譚鑫培,拍攝了《定軍山》中“請纓”、“舞刀”、“交鋒”等幾個片段。這一舉動,后來被認為是中國電影誕生的標志。

后人對邵玉軒的零星記載,大多沒有離開這幾個關鍵詞:為人謙和,經營有方。在眾說不一的有限史料中,有一點頗為一致:邵玉軒1920年去世時,清末維新派領袖康有為、上海灘著名大亨虞洽卿、前蘇浙總督盧永祥、民國元老譚延闿等晚清與民國風云人物紛紛為其題詞致哀。不難發現:邵玉軒思想開明,人脈廣泛,生意經營得極其成功,當時應該是十里洋場極有影響力的商場人物。

上海灘創業的20年,正是中國風云突變的20年,邵玉軒的家族生意正是在這個時期崛起。多年后,他的幾個兒子“深諳市場、遠離政治”的經營之道,與他的經商智慧如出一轍。

邵玉軒跟電影初次結緣,是在一次跟朋友的游玩中。那天他們偶然看了一場電影,雖然還處于默片時代,但老百姓對于一塊白布上出現活靈活現的山水人物充滿了好奇。散場后,邵玉軒跟朋友打聽起了他關心的問題:一部拷貝多少錢?一部影片可以放映多少場?每場觀眾大約多少?票房如何?成本多少?贏利多少?那一次,邵玉軒隱隱感到:經營得當的話,賣電影,比賣顏料掙錢得多!

1907年,邵玉軒迎來了四子邵逸夫的誕生。因其前有3位大哥、兩位大姐,排行老六,所以邵逸夫后來被港人稱為“六叔”。在3位大哥仁杰、仁棣、仁枚之后,這位“仁”字輩新丁取名“仁楞”。

在吳儂軟語里,“仁楞”并無不妥;但換成北平或其他方言,這個名字多少有些不雅。三位大哥依次號“醉翁”、“邨人”、“山客”,邵仁楞給自己取的號是:逸夫。

“寧波人從小就立志做大事,頭等大事就是經商。一生從商,終生忙碌。取這個名字,是希望自己以后能鬧中取靜,忙里偷閑,安逸度過一生。”邵逸夫后來這樣解釋。

左起: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攝于上世紀50年代(資料圖/圖)

-3-

邵氏家族進入電影業,始于大哥邵醉翁。

邵醉翁,1914年畢業于神州大學法學科,從影之前在金融界、商貿界摸爬滾打,先是與人合資辦“中法振業銀行”,同時在南北各地兼營三十多家商號,后因經營“華友蛋廠”失利,開始尋求新的投資渠道。

1922年,法租界有個叫“小舞臺”的娛樂場所,每日都有戲曲、評彈、評書等各色娛樂活動。因老板經營不善,債臺高筑,最終只得抵押變賣。邵醉翁就這樣成為“小舞臺”的新主人。接手后,他將“小舞臺”改名為“笑舞臺”。一字之差,觀眾一目了然:此地為娛樂大眾而立。

“笑舞臺”的主要業務是上演文明戲。當時與他聯手創業的兩位骨干,便是后來在影史上被稱為中國第一代導演的兩位大家:張石川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