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 | 解讀李嘉誠的密碼

在動筆寫李嘉誠之前,我先在 Word 上敲了一行字 :將李嘉誠還原成 一個人,而不是一個神。

李嘉誠(新華社記者 秦晴/圖)

(相關報道:《“我不會去賺最后一個銅板”》,刊于2013年11月28日)

在動筆寫李嘉誠之前,我先在 Word 上敲了一行字 :將李嘉誠還原成 一個人,而不是一個神。

-1-

在動筆寫李嘉誠之前,我先在 Word 上敲了一行字 :將李嘉誠還原成 一個人,而不是一個神。

這是對自己的提醒,也是想給自己要寫的文章定一個基調。

受挫的是,報道出來后,有朋友說,看到的還是一個“神”。

這不是我要的結果。如果硬要找原因,我只能說,李嘉誠太完美了—— 完美得不像一個常人。

你能想象嗎?在過去的六十多年間,這位亞洲最富裕的人,幾乎從未失敗過,他的企業,沒有一年是虧損的。他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經濟和政治危機,但在每一次風浪來臨之前,他都有準確的判斷,并且恰到好處地做好了準備。在許多同輩的企業家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輕易地斷送一家企業時,他卻幾乎碰不到自己的“天花板”。

更讓人欽佩的是,與一些華人企業家只會“窩里斗”不同,早在上世 80 年代,他就跨出國門,布局世界。而今商業版圖遍布 52 個國家,直接為他打工的雇員超過26萬人。而李嘉誠自己,則初中都沒有畢業。

他,是如何做到的?而我們,又該怎樣來解讀這樣一個人?

-2-

在采訪之前,我和你一樣,有著諸多想象。 我曾做過很多功課。2013 年 11 月 7 日,也就是接受我們專訪之前的兩周,《南方周末》刊發了李嘉誠從內地和香港撤資的專題報道。此專題近兩萬字,包括以下五篇文章:《香港再不是“李家城” ——李嘉誠,從“超人到“萬惡資本家”》、《李嘉誠這次賣了什么?》、《李氏“撤資”風波史》、《李 嘉誠“撤資”的十個理由》、《專家評說:現在最重要的是看有無連鎖反應》。

這個專題,我前后操作近一個月,歷經數個不眠之夜。彼時,香港和內地媒體已經轟炸過一輪,我們介入時,其實已經很晚。但直覺告訴我,沒有任何一個新聞人物和新聞事件是孤立存在的,通觀已有報道,大家其實有意無意地將這個問題簡單化。

在和編輯顧策、肖華分別討論后,我決定回到事情的本源 :一是看他買了啥,賣了啥,先摒棄所有的其他推測,從商業邏輯上看是否有異常 ; 二是回到第一現場香港,李嘉誠的發家之地,看看港人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在買和賣上,如果站在“在商言商”的角度,李的每一個決策,幾乎都能成立。但在回答第二個問題時,就不那么簡單。

香港人對李嘉誠此舉,感情頗復雜,一方面,他們覺得,李賣了也沒啥大不了的,另一方面,又對李嘉誠的離去,表示遺憾,他們最大的擔憂是:“超人”都不玩了,是不是不看好香港經濟了?

印象最深的,是在香港中環的一家金店,我隨口問其中的一位 80 后店 員 :“你怎么看李嘉誠?”“我討厭他。”幾乎是毫不掩飾地脫口而出,這讓我頗為驚訝。隨著線索一步步打開,一個復雜與撕裂的香港社會在眼前漸次展開。

而更深一步的開掘,則令人啼笑皆非。如果梳理史料,你會發現,在李嘉誠的擴張之路上,圍繞他是否撤資,香港媒體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炒上一輪。而耐心一流的李嘉誠每次都必聲明 :是“投資”,而不是“走資”。 然而,對李嘉誠的聲明,不信的人總比信的多,媒體的解讀也幾乎形成了套路:香港賣樓=為了撤資,內地拿地=香港撤資;海外投資=中港撤資……

這一方面,可見李嘉誠的分量;另一方面,也可見香港對其之復雜感情。 我決定就寫寫這個“復雜”。

在我的設想中,此專題的報道主體有兩個,一個是李嘉誠,另一個則是香港社會。纏繞其中的則是“自由市場利與弊”、“小政府大社會”、“香港社會的崛起與淪陷”等關鍵詞。 如果說,一個優質新聞有什么特征的話,那就是它層次的豐富性,它特有的復雜之美。我知道,我撞見了一個好題材。

坊間有傳言認為,正是這組報道,促成了李嘉誠的此次專訪。我不敢貪功,更不敢這樣說。唯一能肯定的是,稿子見報第二天,也就是 11 月 8 日, 我接到了同事轉來的信息,說李嘉誠愿意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