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傳奇 | 百歲吳清源 圍棋、信仰與國族之間
“棋圣”吳清源的一生充滿著矛盾因素,黑與白,勝與負,沖淡與激烈,單純與復雜,宗教與俗世……當然還有戰爭與和平,中國與日本。但歸根到底,他是一名棋手。
2012年8月3日,拍攝于日本小田原一家私立養老院,吳清源
“棋圣”吳清源的一生充滿著矛盾因素,黑與白,勝與負,沖淡與激烈,單純與復雜,宗教與俗世……當然還有戰爭與和平,中國與日本。但歸根到底,他是一名棋手。
高速列車從新宿站出發,一小時許,就到了小田原站。跟繁華鋪張的東京比起來,20萬人口的小田原市就像一個安靜的鄉鎮。距離車站不遠的市內一隅,有一座不起眼的老人院,兩三層樓高,空間有些逼仄,老人坐在輪椅上來到會客廳時,過道中的桌椅要挪開才能通過。
這是2012年8月的一天,98歲的長者穿著長袖襯衣,身形瘦削,面無表情,乍一看是一個生命力羸弱的長者,但稍稍觀察,老人精神清矍,面色如玉,竟無一塊老年斑,自有一股道骨仙風,而斷無衰朽之氣。
這就是自幼被稱“天才少年”,后來又被尊為“圍棋之神”、“昭和棋圣”、“一代宗師”的吳清源。
助手牛力力女士往棋盤一顆顆擺上黑白棋子。老人坐在輪椅上,埋首,上身幾乎覆蓋住棋盤,一動不動,直到幾十顆棋子落下,才用手指指點幾粒棋子,囁嚅著評說。
那是一只嶙峋白晰的手,青筋凸綻,關節粗大,虬枝一般地彎曲,手指顫抖著指點棋子,難以準確鎖定。
老人表達有些不順暢,視力也不好,但思路依然清晰。“他要能看清楚他能下得非常好,”牛力力說。自從1984年70歲時從現役棋手正式引退后,吳清源從未間斷對圍棋的研究,沒有一天不在思考圍棋。
他早已搬不動棋盤,甚至看不清棋子,但“只要看到棋盤,眼中馬上有了亮光”。
給人印象更深的是他的沉默。聯想到他曲折傳奇的一生,這沉默背后有一種波瀾壯闊。他自幼以來的沉默,本身就讓人感受到一種力量;而晚歲的沉默,又讓人不由得想起這沉默背后一生的傳奇與豐盛,胸中的丘壑,黑白世界的逐鹿廝殺,國族之間的情感撕扯,圣俗正邪的角力,天才與怪誕的兩極。
2014年6月12日,是吳清源百歲生日。
生命中關鍵一年
1920年代初的北京政局動蕩,袁世凱死后,軍閥爭權奪利、縱橫捭闔,你方唱罷我登場,但高層的動蕩,并未影響到北京宣武門內大街一家叫“海豐軒”的茶社里的紋枰論道,這里集中了當時中國圍棋界最頂尖的高手汪云峰、顧水如、劉棣懷等人,如果按當時日本棋士的水平來衡量的話,他們有專業三四段水平。
1923年的一天,北洋政府平政院(司法部的一個部門)的一個下級官員,帶著自己9歲的兒子來到“海豐軒”。在父親的請求下,汪云峰讓五子與孩子對局,結果輸給這個孫子輩的小孩;讓四子再戰,又大敗。圍觀人群騷動了。
父親叫吳毅,小孩就是當時叫吳泉的吳清源。
后來,水平更高的棋手顧水如和劉棣懷又與孩子下了測試棋,比賽結果已不得而知??傊?,1925年,當吳清源的母親張舒文請顧水如把兒子帶到段祺瑞府上下棋時,顧二話沒說就同意了。
當時的北京政府國務總理段祺瑞嗜棋,雇請顧水如、汪云峰等高手到家中下棋,棋士們往往能獲得不錯的酬勞。彼時,中國沒有健全的比賽體系,棋士通常不能靠下棋謀生。
張舒文的請求充滿無奈。就在丈夫帶兒子去海豐軒的第二年春節,因肺結核去世,年僅33歲。這個來自福建、祖上富貴的大家庭迅速沒落。
11歲的吳清源來到段府下的第一盤,就把一位高手打敗,觀戰的段祺瑞甚喜,當即表示每月給他一百元獎學金。這筆錢對吳家來說可謂雪中送炭。當時的中國,中學教師的月工資不過五六十元。
終于有一天,段祺瑞跟吳清源下了一局。幾天后北京的《晨報》報道,“段執政一日與吳清源弈,大敗,憤然拂袖而起,進入內室……”那天,屋里幾個棋手都沒早飯吃了。
觀棋時一直不敢作聲的顧水如汪云峰等人立即責備起吳清源。原來,段祺瑞喜歡贏棋,棋手們往往讓他“艱難地”贏棋,背后都笑稱他為“常勝將軍”。
從此段祺瑞再也不和吳清源下棋。不過,每月一百元錢還是照給,直到他1926年4月下臺。
失去段祺瑞資助后,吳清源經常到天安門西側中山公園的來今雨軒下棋,屢戰屢勝,名字再次登上《晨報》,“天才少年”從此名滿全城。
吳清源第一次把棋子放到棋盤上,是在7歲那年。此前,他和兩個哥哥一樣,在家整日誦讀四書五經,接受中國傳統教育。
圍棋啟蒙老師是父親吳毅。吳毅在日本留學過兩年,現在知道,他把大量精力花在了圍棋上,經常出入東京的方圓社。后來回國帶回來的書中,法律專業書沒幾本,圍棋書倒有幾十本,諸如《新桃花泉》、《本因坊道策》等。
吳清源立即顯露出天賦和興趣,進步明顯比兩個哥哥快。圍棋的學習從早到晚,“一只手拿著沉重的棋書,一只手打譜。一會兒手腕累了,就換另一只手。”后來吳清源兩只手的中指都變形了,有些彎曲。
就這樣,10歲左右的吳清源,已經通讀了江戶末期的棋士本因坊丈和、幕府末期的天才棋士秀策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