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 非符號化越南
"在印度和中國兩股強大文明的裹挾下,加上海洋文明的開放心態,越南早已習慣讓多種文明融合共生"
責任編輯:鄭廷鑫
胡志明市中央郵局是該市著名景點之一,由法國建筑師設計
"在印度和中國兩股強大文明的裹挾下,加上海洋文明的開放心態,越南早已習慣讓多種文明融合共生"
河內新機場的入境大廳高敞氣派,面對驟增的空間,越南人似乎還沒想好怎么利用。幾個柜臺顯得空空落落,剛下飛機的乘客在光亮的大廳里做布朗運動,詢問入境卡填寫事宜。移民官衣著酷似中國八五式軍服,像軍人更勝海關職員,不茍言笑,似乎能一眼看穿需要法辦的“敵人”。對于上年紀的中國人來說,這環境、氣氛再熟悉不過,而且可以十拿九穩地預見到,這座大廳也許10年內就會變得熙攘異常。當然,隨著時間改變的還有移民官的目光。
迎接我的司機開著一輛日本產的SUV,目光自始至終沒離開過手里的手機,車子跨越機場高速的兩條車道高速行駛著,我略為緊張地扣緊了安全帶。前后望去,目力所及,并行的十條車道一輛車也沒有,沒有超速攝像頭,沒有減速帶,在失控邊緣全速前進。
從1986年革新開放起,越南人已經習慣了這種速度。除了相關學者,近三十年中,了解這座擁有3260公里海岸線的狹長國家的中國人不多。提到越南,老一輩人第一反應是對越自衛反擊戰,幾乎每個人都能說上一兩個諸如越南用中國人援助的大米當沙袋的故事;文藝青年對越南的認識大多來自于美國的越戰電影,《獵鹿人》、《現代啟示錄》、《野戰排》,最經典的形象可能是庫布里克在《全金屬外殼》中塑造的瘦小越南少女狙擊手。
直到有一天,滿懷境外旅游熱望的中國人把目光投向越南,那邊簽證容易,物價便宜,一般人也可以土豪一把,當地還存有遺留的樸素作風,壞也壞不到哪里去??诳谙鄠?。就這樣,借助旅行和互聯網,對越南的第一手敘事才慢慢多了起來。
安南文脈
并未在河內久留,杜拉斯筆下的西貢更讓人魂牽夢繞,于是決定盡快南下。
惟一觀看市容市貌的機會只有一個晚上,出門前,酒店服務生客氣地遞來一張注意事項,上面用英文寫著:
如何過馬路?
1、放松且自信;
2、觀察雙向車輛并與騎手目光相接;
3、慢慢走但目的地明確;
4、千萬別后退。
這些告誡除了安撫游客,更像是在訴說每個越南人在經濟開放后所要掌握的法門。街頭涌動的摩托車也似社會浪潮的暗喻。
在這個犯罪率極低的城市,對每位外來者最大的威脅來自摩托車大軍。這些都市騎士往往攜帶一家三口或四口,鉤坐在一輛小型踏板摩托車的前后左右,見人不見車,以極大的動能和人多勢眾的自信呼嘯在大街小巷??吹冒V歸看得癡,馬路還是得過的,事實證明用眼神嚇退騎士的技巧最為實用,當你的氣場強到可以被感知,摩托車流自然會繞行而過。
胡志明市街頭的摩托車大軍,墨鏡和圍巾是標準裝備
河內很像云南或廣西的某個小城,故意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