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其實是“藥王”,研發的藥物年賣近200億美元
北京時間10月3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弗朗西斯·阿諾德(Frances H. Arnold)、美國密蘇里大學的喬治·史密斯(George P. Smith)以及英國劍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格雷戈里·溫特爵士(Sir Gregory P. Winter),以表彰他們 “肽類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的貢獻。
北京時間10月3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弗朗西斯·阿諾德(Frances H. Arnold)、美國密蘇里大學的喬治·史密斯(George P. Smith)以及英國劍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格雷戈里·溫特爵士(Sir Gregory P. Winter),以表彰他們 “肽類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的貢獻。
美英科學家分享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其中,一半獎金授予弗朗西斯·阿諾德,獎勵她的工作實現了酶的定向進化。酶是一類能催化化學反應的特殊蛋白質,通過定向進化制造的酶可用于生產包括生物燃料和藥品在內的多種產品。
阿諾德也是諾貝爾化學獎史上第5位獲獎女性。著名的居里夫人也曾獲得過諾貝爾化學獎,她的女兒、女婿,法國科學家弗雷德里奧·約里奧(時年35歲)與夫人伊雷娜·約里奧-居里在1935年也共同獲得化學獎。他們和居里夫人夫婦一樣,都是歷史上著名的“科研夫妻檔”。
弗朗西斯·阿諾德是諾貝爾化學獎第5位女性得主。
另一半獎金則由喬治·史密斯和格雷戈里·溫特爵士分享。
喬治·史密斯(George P.Smith)研發了一種名叫噬菌體展示的技術,可利用噬菌體(一種能感染細菌的病毒)培育新型蛋白質。
格雷戈里·溫特爵士(Sir Gregory P.Winter)利用噬菌體展示技術發明了新藥。利用該技術生產的抗體能夠中和毒素、對抗自體免疫疾病、治愈轉移性癌癥等。
格雷戈里·溫特爵士來自英國。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主要貢獻是進化控制,以及使用進化變化和選擇的相同原理,開發設計解決人類化學問題的蛋白質。他們發明的方法正在全球范圍內得到運用,有助于打造更綠色環保的化工產業、生產新材料、制造可持續的生物燃料以及治病救人等。
據《21世紀經濟報道》,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研究成果,不僅造福人類而且具極豐厚的商業價值。
1985年,喬治·史密斯開發了一種優雅的方法作為噬菌體展示,噬菌體作為一種病毒、感染細菌,可用于進化新蛋白質。格雷戈里·溫特爵士使用噬菌體展示進行定向抗體的進化,目的是產生新的藥品。第一個基于這種方法研發出的藥物即大名鼎鼎的阿達木單抗(adalimumab),于2002年獲得批準并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銀屑?。ㄅFぐ_)和炎癥性腸炎疾病。從那時起,噬菌體展示產生了可以中和毒素的抗體,抵抗自身免疫疾病和治愈轉移性癌癥。
阿達木單抗即為蟬聯了六年全球“藥王”的修美樂(Humira)。
修美樂(阿達木單抗注射液)是全球首個獲批上市的全人源抗腫瘤壞死因子單克隆抗體,2002年在美國獲批上市,作為免疫類藥物,目前修美樂在全球獲批的適應癥多達14個,在超過96個國家或地區銷售。
自2012年接棒波立維之后,至2017年,修美樂已連續六年成為全球銷量第一的生物制劑,并保持高速增長,2016年全球銷售額達160.78億美元;2017年,它仍然是市場上最能打的藥物,連續六年成為全球“藥王”,2017年貢獻了184.27億美元,比2016年的160.78億美元增長了14.6%,突破200億美元似乎也指日可待。
2017年6月,修美樂在中國獲批了新的適應癥銀屑病,俗稱牛皮癬。修美樂銀屑病適應癥的上市,成為中國首個用于治療成年中重度慢性斑塊型銀屑病的全人源抗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單克隆抗體。
綜合:南都人物新聞工作室(網絡資料圖)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