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的外交辭令
《左傳》上的那種辭氣委婉、含蓄而彬彬有禮的外交辭令,以及所體現出來的君子人格與風度,已然遙不可及。
責任編輯:劉小磊
明版《春秋左傳》
(本文首發于2018年10月4日《南方周末》)
《左傳》所記春秋時期的外交辭令甚多,充滿著機智與雄辯,但總體上卻是委婉、含蓄而文質彬彬。尊王的大歷史之下,仁義總是要維持的。“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不僅是一種風度,也象征著一種力量。但是,到了戰國時代,列國之間的沖突,變得你死我活。列國外交,無非以相互損害和吞并為目的?!蹲髠鳌飞系哪欠N辭氣委婉、含蓄而彬彬有禮的外交辭令,以及所體現出來的君子人格與風度,已然遙不可及。
春秋時期,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是非常講究辭令的。
《左傳》有燭之武退秦師,事在前630年。其時,晉、秦大軍圍鄭,要滅掉鄭國。形勢危在旦夕,鄭文公就派一個叫燭之武的人去勸秦穆公撤兵。燭之武發牢騷,說自己壯年時都沒派上用場,到老了還能有什么用。鄭文公連忙道歉,說過去是自己不對,但鄭國若亡了,對大家都不利呀。
出了一口怨氣,燭之武便連夜去見秦穆公。他對秦穆公說,鄭國知道自己要亡,如果這事對秦國有利,哪里還敢來討饒;問題是秦與鄭隔著晉國,何苦這樣勞師遠征,滅掉鄭國,而使晉國受益;不如讓鄭國成為秦國的東方與國,將來總有機會為秦國效勞;再說當年晉君(重耳)借道秦國,回國爭奪君位,事先說好了要用焦、瑕這兩個地方來回報秦國的,但早上渡過黃河,傍晚就在那兩個地方駐軍設防;這樣不守信譽、貪得無厭的人,在東侵鄭國之后,必然也會向西擴張,覬覦秦國的邊疆;這種于秦有害而于晉有利的事該不該干,作為秦國的國君,難道不需要好好掂量掂量嗎!
上面這段話,《左傳》的原文,真是漂亮極了:“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