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來不演概念,演的都是生活——親友念朱旭
朱旭去世后,紀念文章鋪天蓋地,他被稱為“表演藝術領域標桿性人物”。在這份寓意成功和偉大的“標桿”之下,我們采訪了他的三位親友,希望從生老病死中重新展開老爺子的生活故事。
責任編輯:翁倩
2014年7月16日,北京,朱旭與妻子宋鳳儀 圖 / 王曉溪
朱旭去世后,紀念文章鋪天蓋地,他被稱為“表演藝術領域標桿性人物”。在這份寓意成功和偉大的“標桿”之下,我們采訪了他的三位親友,希望從生老病死中重新展開老爺子的生活故事。
9月15日,演員朱旭的兒子發出訃告:爸爸于凌晨2:20安詳上天堂。兩天后,追悼會在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來這里悼念的,既有知名導演、演員,也有朱旭的劇迷和影迷。直到告別儀式結束,還有人堅持留在現場,“也不知道為什么,就是想再等等。”
1952年,北京人藝建院,22歲的朱旭正式成為其中一名演員,開始了他傾注一生的事業。幾十年來,他在舞臺上,從扮演《茶館》里沒有臺詞的過場角色,逐漸發展到次要角色,再到《紅白喜事》《嘩變》《屠夫》等名戲傍身。80年代,朱旭年過五十,首次接觸影視,隨后又貢獻了知識分子、藝人、王公貴族等身份各異的人物形象。2009年,電影《我們天上見》中的姥爺一角,讓他成為無數人心目中難忘的溫暖記憶。
朱旭留給人們的印象總是笑著的。其實,他88年的人生歷程中布滿坎坷,既經歷了時代造成的動蕩、挨餓、下放,也克服著命運安排的口吃、后代殘障、晚年喪偶。朱旭的妻子宋鳳儀曾在書中寫道:他愛劇院勝過愛任何地方,這里有他青春時代的腳步,有他中年時期的困惑,有他晚年的輝煌和安樂。因為這份愛,他把生活的苦樂萃取成藝術的養分,化成一個個自然生動的角色。
朱旭去世后,紀念文章鋪天蓋地,他被稱為“表演藝術領域標桿性人物”。在這份寓意成功和偉大的“標桿”之下,我們采訪了他的三位親友,希望從生老病死中重新展開老爺子的生活故事。
周寰(左一) 導演,曾與朱旭合作電視劇《獎金》《末代皇帝》《酒友》
1
我跟老爺子第一次合作在1982年,電視剛恢復,我們一起拍了《獎金》,那是他的第一部電視劇,從那會兒開始我倆就是酒友。
1984年,我拍《末代皇帝》,一開始想讓陳道明繼續演老年溥儀,但化妝之后還是覺得假,我就想到了朱旭。我們這個戲想反映的是溥儀如何從萬人之上的清朝皇帝一步步變成一個現代社會的普通公民。轉變集中在朱旭飾演的后六集,場景也只有看守所,非常難。
他一開始不答應,跟我說,“前面22集溥儀在宮里吃香的喝辣的都陳道明,最后抓到戰犯管理所受苦了坐牢了叫我了,我不干。”當然這是玩笑話。我也跟他耍賴,我說,“就你了,你不演誰演。”
朱旭對待角色非常慎重,他做了大量功課,看了很多紀錄片。但他有一點,他做這些都是默默的,跟誰也不說,等到都準備好了,他跟我講“我能演”。
我們劇組就住在當年溥儀住的撫順戰犯管理所。開拍前,他要求把前面的戲都看一遍,把人物的來龍去脈變成他自己的感受。當時我們最大的挑戰是:一個皇帝進了監獄,怎么從大反差中表現他獨特的個性?朱旭想了很多細節,緊急集合了不會穿褲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